大同一中吧(大同一中吧百度贴吧)

在上海市大同中学有一个独具特色的CIE课程。课程借鉴丹麦“三个小屋”的跨学科教学理念,让学生完整经历“创意——创造——创业”过程的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创造中习得。

虽然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令人兴奋,但真要着手开发却没那么容易。本文作者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详细介绍了学校以“云”为形态的 CIE 课程模型的形成过程。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21年12月刊,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

大同一中吧(大同一中吧百度贴吧)

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

以下为原文: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说:“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素养也一直是大同中学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希望通过学校校本课程的创生和优质资源的贯通,为学生营造整体化的、指向创新素养的学习经历与体验。

2010年,丹麦教学流程专家为我校带来了“三个小屋”——创意之屋、创造之屋与创业之屋的创新体验活动,虽然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令人兴奋,但真要着手开发却没那么容易。

老师们也担心:既然是一门课程,课程目标该如何制订?课程内容该如何组织?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怎么办?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解答学生的问题怎么办?

我当时觉得,要开发这样的课程,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不改变,虽然是新瓶,也只能装旧酒。

于是,我把酝酿已久的几个观点和大家进行了交流:

首先我给这门课程的定义是“培养有兴趣的学生,而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其次,这门课程不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是来上课,但不是来讲授知识的;

再次,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项目驱动来建构的,是在创造过程中习得的;

另外,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可耻,关键是教师要知道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我的这些观点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理念、目标和受众澄清了,顾虑消除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采取切实行动,让这个创造力、创新素养课程群得以成型并实施。

从前述教师们的顾虑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来,创生和落实植根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创新素养课程最缺乏的是各类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教学资源。我相信只要各类资源齐备,并且通过优化组合,一定能为学生营造优化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他们参与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保证创造力培养的效果。

如何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副校长(当时的校长助理)王菲老师是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想到了计算机研究领域里的“云计算”概念。

所谓“云计算”,就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就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可以无限扩展,并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云计算”的概念让我们眼前一亮,这和我们心目中的CIE课程(Creativity、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内涵十分契合:按需服务、随时扩展。我们的CIE课程也应该随“心”而动,而这个“心”就是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需求。

于是,我们以涵育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开发并参与的项目为驱动,以“云”为课程、师资、教学资源的构成形态,整合形成了CIE创新素养培育课程,并围绕“建筑设计与营造”“电子门铃制作”“学生电视台运营”“手机软件设计”等主题尝试着开展课程。

首先,我们为学生搭建了“素养框架”,以“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交流能力”为素养框架的坐标轴,分别提炼出各个坐标上的素养培育目标,如“学会制作建筑设计方案”“学会设计建筑图纸”“掌握建筑施工的各项技能”等。

随后,在“素养框架”上面嫁接必须的课程,如建筑方案设计中涉及到建筑学和材料学知识;建筑图纸设计中要学习的平面作图和三维制作等。这些课程会随着“素养框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此就形成了“课程云”。

有了课程,就需要优质师资,我们采用“师资云”来解决校内师资不足的问题。CIE 课程的核心研究小组由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他们是“师资云”的“云核”,然后根据不同的项目需要吸纳项目师资。如“电子门铃制作”由我校物理教师作为“云核”,吸纳了华东师大电子系的教授作为项目师资;“建筑设计与营造”的项目师资则是同济建筑系的大同校友。

作为“云核”的核心团队,我校骨干教师得以不断地从“师资云”中获取信息、知识和方法,不断地成长、优化,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向外辐射,将自己的理念不断地灌输给连接到云上的其他教师,提高他们的创新培育能力。

与师资一样,教学资源也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败。作为一所普通高中,我校能够获取的资源还是比较有限的,单打独斗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和相关机构或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一个途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合作面相对狭窄、合作度不够紧密等等。于是,我们提出了“资源云”的思路,学校作为“资源云”的桥梁,对接适合的资源、提炼有用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根据需要整合在一起,为我所用。

目前,我们已经积聚的高校资源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系)、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建筑设计与营造”项目帮我们集聚了一批宝贵的校友资源;“微软工程师”项目帮我们连接到了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日联合研究项目”让我们在国际友好学校方面找到了新的活水源头。此外,我们还提倡学生自主寻找资源,学会“寻源”,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目前,大同中学以“云”为形态的CIE课程模型已经基本形成,该课程群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工程类学科为主,涉及生物、材料、信息、环境等各个学科或知识领域,以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性强的生产、生活实例作为教学载体,具有明显的跨学科融合教育的属性。

“云”上CIE中,学生是唯一的、真正的中心,以他们为主体的小组活动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在各类优质资源的助力下,在精心构建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们自主开展学术性专题研究、参与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项目调查。CIE课程面向我校高一、高二全体学生,以工程类项目为载体,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内容和要求,采用比较灵活的课时周期,一般每个项目为10~15个课时。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云”上 CIE 绝非传统的课程概念所能涵盖,它无课程之形但有课程之实,它有灵活的内容、课时、师资,不执著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系统化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因而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素养发展的机会。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来看,“云”上CIE凝结了跨学科融合教育、具身认知、学习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核心要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验设计的集大成者。

本文来自凋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2946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