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1号发射时间(神舟11号发射时间和人员)

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应该说毫无悬念。但你知道当年神舟一号有多难吗?我们的神舟一号其实是冒名顶替的,相当于大哥哥替小妹妹出嫁了。整个过程困难重重、状况不断,临近发射还要决策是否拆开飞船维修故障,发射后又差点失控。虽然最终不辱使命,但里面的艰辛恐怕只有当年的航天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我是东城观星,跟大家一起聊聊中国航天,欢迎新老朋友持续关注。本文主要参考兰宁远先生撰写的系列文章中国921,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文献。

神舟十三号出马,你可知道当年神舟一号有多难?

一、为了赶进度,“大哥哥替小妹妹出嫁了”

为啥说神舟一号是大哥哥替小妹妹出嫁了呢?因为按照研制计划,神舟二号才是规划中的神舟一号,也就是第一个正式产品。在它之前,需要做几个样品进行各种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验证没有问题了,才会生产正式产品。这些样品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还会有上天的机会。

但是,1992年9月21日,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时候,项目组负责人跟国家立下了争八保九的承诺。即争取1998年完成第一艘飞船的发射,至少要做到1999年年底前发射。要知道,1999年是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年份,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最好再加上第一艘飞船成功发射。另外,研发过程中很多人质疑载人航天工程就是个骗钱的工程,几年下来没有见到什么成果。如果不能尽快用事实说话,整个项目都有被下马的风险。然而,计划是计划,科学是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保障,计划也只是空谈。

到了1996年末,飞船的研制计划,比原定计划慢了一年半,别说争八,保九也注定不可能实现了。唯一能确定的是长征2F火箭能够在1999年准时发射,但飞船是赶不出来了。1998年只生产了四个试验飞船,一艘用来做整船振动试验、一艘用于结构静力和分离试验、一艘用于真空罐做热平衡试验,还有一艘用于电性能测试。这四个飞船跟最终的飞船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每个船都不完整。他们只是用来做地面试验的,只要满足单项试验的要求就行,不会安装整套的设备,连发动机都不会安装。除了电性测试飞船以外,其他几个几乎就是个空壳。这四艘试验船做完相关试验,找出问题来,改正后才能生产正式飞船。按这个进度,1999年底是无法完成正品研制的。

神舟十三号出马,你可知道当年神舟一号有多难?

作为旁观者,也许很容易想到,可以从这四艘试验船里挑出一艘来发射到太空。但那些严谨的科研人员,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改装,甚至有些专家直接就说这样搞违反科学程序,是“蛮干”。因为这些试验船只是初步设计,可能有重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在天上暴露,那将是巨大的损失。而且试样距离成品相差很大,不是拿过来就能发射的。

四艘试验船,结构最完整的应该就是用来做电性试验的飞船。但即使是相对完整,距离可发射的飞船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别的不说,光发动机就需要安装52个,比火箭的发动机还要多很多,而主发动机还在试验的早期阶段,没有获得稳定可靠的结论。就连电性试验船必然具备的电路系统,也是不合格的,因为试验电路用的是普通的电线和元器件,而上天需要航天级别的电线和元器件。可以这么说,别说改造内部结构,就连衣服也得现设计现做啊。让试验船代替正式飞船,确实有点让大哥哥替小妹妹出嫁的感觉。

神舟十三号出马,你可知道当年神舟一号有多难?

二、改造飞船困难重重

虽然跟正式飞船相差很多,但至少有个框架,要比从头生产容易一些。专家组经过讨论,虽然认为改造电性船是可行的,但也难以做到完全改装,最终决定把正式飞船上应该有的13个分系统,只留8个必须的。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又能完成飞船发射和返回的任务。

说到这里,再补充一点,不要以为神舟飞船跟几个铁疙瘩摞在一起似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试验飞船随便改造一下就是一个正式飞船了。只看外表,西瓜是绿色的,似乎也不甜,跟冬瓜可能也差不了太多,但是冬瓜可不这么想。实际上正式的神舟飞船有13个分系统,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50多万行软件程序、300多家协作单位。而电性试验飞船只有少数几个分系统,并且是不完善的。改造工作实在不小,而且在改造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其他几个试验船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修改,排除隐患。

按照正常进度,发动机需要到2000年才能交付使用,不想办法加快研制的话,任务至少需要推迟一年。大家应该还记得苦等长征五号火箭的经历吧,因为发动机的问题,长征五号迟迟不能正常执行任务,使得很多计划中的重大航天任务都推迟了,包括空间站建设和嫦娥五号。所以发动机能否按时交付,成为影响改造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在领导的带领下,科研人员采用5+2、白加黑,人歇设备不歇的策略,加班加点赶进度,终于赶上了发射。

神舟十三号出马,你可知道当年神舟一号有多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有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攻关确保按时成功首飞。除了计划保留的八个分系统按时完成研发装配任务以外,就连5个被暂缓的分系统也都主动请战,最终正常进入了飞船。换句话说,本来打算发射一个简化的飞船样品,但最终几乎改造成了一个完整的飞船,所有分系统都在这次首飞中得到了验证。科研人员的热情,让简单快乐的电性试验飞船,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负担。

电性船默默承受了这一切,直到1999年7月底终于被运送到了航天发射场,比长征火箭还早到了二十多天。大家可能发现,飞船研发团队太厉害了。从一开始大家都认定飞船会拖火箭的后腿,结果飞船赶在了火箭前面到达发射场。其实飞船还没有完工呢,为了赶进度,它不得不提前到达发射场,一边赶工,一边在发射场演练,力争赶上年底前发射。这里说的赶工,主要是指编写系统程序,飞船的大脑还没完成编程呢。按正常进度五个月都编写不出来的系统程序,必须一边编写一边调试,同时飞船还得进行测试和发射前的演练。可以说把统筹安排时间执行到了极致。

三、临近发射出故障,飞在天上也不放心

在测试演练阶段,先后发现了两个设备故障,这两个设备必须得打开飞船的防热大底才能维修,这可是相当于给飞船做大手术啊。这两个设备,其中一个不算这次任务的关键设备,另一个是陀螺仪,就算不更换,也有能正常工作的备份陀螺仪。但是陀螺仪备份是给上天以后出现意外,设置的保障措施,不应该在地面就给用掉了,一旦在天上另一个也出问题,任务就失败了。但是开大底,风险也不小,大底一开一装,飞船就不是原装飞船了,只能打折卖了。开个玩笑!据国外数据,打开防热大底,再安装好以后,有96.3%的概率会出现新的故障。也就是说,拆装以后不出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是你来做决策,拆还是不拆呢?我们先卖个关子。

神舟十三号出马,你可知道当年神舟一号有多难?

到了预定发射日期前,天公也不作美,测控船遇上大风,无法准时赶到预定地点。飞船发射的空域又会赶上流星雨,这流星雨看起来漂亮,杀伤力可比大炮还厉害,一旦火箭或飞船撞上流星,那可是轻则受伤,重则损毁啊。经过综合决策,决定推迟48小时后再发射。

北京时间 11 月 20 日 6 点 30 分,长征2F遥一火箭准时点火。正式的发射还是比较顺利的,飞船进入了预定轨道,地面也接收到了正常信号。但是准备回来的时候,气氛再一次紧张起来。地面测控站两次给飞船注入指令都失败了,返回的控制参数都在这一个指令里,如果不能及时注入的话,飞船将会失去控制。留给补救的时间并不长,还有不到40分钟飞船就该返回了,而可以对飞船进行遥控的时间只有47秒。47秒内需要做出决策并把指令成功传送,那是多么紧张的场面啊。最终决定换用测控船来注入指令,用透明传输的方式成功注入了指令,避免了这场危机。

21 日凌晨,神舟一号返回舱安全回到了地面。改装后的神舟一号飞船,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发射并回收的时代壮举,为共和国诞辰50周年献上了一份重礼。电性试验船完成了从试验船到神舟一号的华丽转身,并顺利完成了任务,最终其返回舱被当成国宝安置了起来。而背后的科研团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获得了国家的各种嘉奖。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跟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一样,在国际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的国际地位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神舟十三号出马,你可知道当年神舟一号有多难?

四、谜底揭开

刚刚卖的关子,还是要解答一下的,关于拆大底的问题,最后的决策是拆。因为组装大底的负责人张志礼先生,写下了非常完整的拆装手册,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避免方法都记录下来了,给这次维修带来了信心。最终拆开了大底,排除了那两个故障。其中一个故障居然只是因为螺丝上的毛刺,把电线给划破了,造成线路短路。由此可见,航天工程,是一个风险巨大的事业,全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损失会非常惨重。

这次发射是一个里程碑,是后续飞船顺利完成任务的踏脚石,是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连续顺利发射,且无悬念安全回收的最有力保障。也是新一代载人飞船改进研发的重要支撑。

说到这里,我也想请大家讨论一下,神舟一号的这一次改装,到底是冒险蛮干,还是科学论证没有问题呢?

我是东城观星,能看完视频的就是老铁了,欢迎老铁们持续关注,别忘了长按点赞看特效啊。下周咱们再说说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遇到的险情。

本文来自歌伊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8260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