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原理(无线充电原理图)

此前,小米和摩托罗拉相继发布了隔空充电技术。我们可以真正摆脱充电线的制约了吗?使用起来会有辐射吗?

“我想知道它从哪儿充电。”

“充……电?”护士生涩地重复着这个她显然第一次听到的词。

“就是Charge、Recharge。”罗辑提示说,护士仍然迷惑地摇摇头。

“不是充电式的……那里面的电池用完了怎么办呢?”

“电池?”

“就是Battery呀,你们现在没有电池了吗?”看到护士又摇头,罗辑说,“那这杯子里的电从哪儿来?”

“电?到处都有电啊。”护士很不以为然地说。

“杯子里的电用不完?”

“用不完。”护士点点头说。

“永远用不完?”

“永远用不完,电怎么会用完呢。

——《三体2黑暗森林》选段


撰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小说《三体》当中,危机纪元205年,主角罗辑从冬眠中苏醒,惊奇地发现所有电子产品都拥有了无限电能,后来才弄清是隔空充电和核电技术的功劳。

而如今,手机隔空充电技术有望正式商用,科幻小说的内容场景正逐渐变为现实。设备只要处于具备隔空充电条件的环境中,便悄无声息地自动充电,电量“永远用不完”也将成为现实。

但任何新技术的开端都不会一帆风顺,隔空充电商用背后,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仍需跨越的“鸿沟”。

▼ ▼ ▼

「隔空充电」并不科幻

隔空充电技术其实并没有那么科幻,因为它的本质还是无线充电。

而无线充电技术也算不上什么黑科技,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电磁学家特斯拉就发现,在不用任何导线的情况之下,就可以点亮一颗灯泡,这就是无线充电技术的原型。

在电子产品尚未普及的十九世纪,特斯拉的发明并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和产业效应。但如今时间已经来到了2021年,包括手机、汽车在内,无线充电技术已经普及应用,按照技术原理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无线电波式。

▲无线充电技术原理最早被证实可行是在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研究员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实现了无线电力传导。但直到10年后,苹果才将技术大规模商用,可见无线充电技术实现商用量产,其难度之大。图为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

电磁感应式,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无线充电功能,尤其是最近三四年的时间里,无线充电几乎成为每个手机厂商必备的一项能力。这种原理并不复杂:电流通过线圈,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对附近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

这种技术原理简单,成本较低,转化率通常在70%以上,所以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但电磁感应充电缺点也挺明显,它要求手机必须要和充电板紧密贴合,传输距离也比较短,而金属感应接触还会产生热量造成发热现象。

了解隔空充电技术原理,才能告别辐射焦虑

▲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比电磁感应式充电更先进

于是,比电磁感应式充电更先进的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诞生了。他的原理是发送端遇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接收端,由共振效应进行电能传输。相比电磁感应技术,电磁共振技术显然更聪明了,它无需对齐位置充电,并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允许10cm左右)实现能量传递,但缺点是充电效率较低,并且距离越远,传输功率越大,损耗也就越大。

实际上,无论是电磁感应还是电磁共振式,两种无线充电技术,本质上都并非真正的“无线”,仍然需要设备与充电底座保持一定距离。这让可以摆脱距离限制的无线射频技术,有了后来居上的可能。

▼ ▼ ▼

从「天女散花」到「定向送达」

1月29日,没落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发布了一套隔空充电的解决方案,根据演示视频来看,把两台motorola edge手机分别放在距离充电发射器1米与80厘米处,手机便可以自动开始充电。

但这样看来,似乎小米的隔空充电技术“更加灵活”——1月29日当天,小米同样发布了自己的隔空充电技术。作为对比,小米隔空充电技术可以实现数米半径内+单设备5瓦远距离充电,同时还支持多设备各自分配5瓦同时充电,甚至异物遮挡也不降低充电效率。

科普达人、通信专业教师张弛(奥卡姆剃刀)表示,这种全新的隔空充电技术,业界叫做无线电波式,是无线射频技术的一种延伸。他通过发射装置的天线辐射无线电波,接收装置接收无线电波上的承载能量。

从原理上讲,这其实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用的遥控器原理有一些类似。但与遥控器不同的是,从已知的资料上来看,小米隔空充电传递的能量,并不是遥控器上的红外线,而是以毫米波极窄波束的形式传递给手机。

听到毫米波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就是5G通信最钟爱的毫米波,它具有频段高、干扰源少的特点,所以传播稳定可靠。

除了应用毫米波雷达以外,在信号发射和接收端,小米自研的隔空充电桩内置了5个相位干涉天线,可以精准探测手机位置,144根发射天线,构成了相位控制阵列将毫米波发射。

在接收端,手机内置了14根天线,可以把隔空发射的毫米波信号,通过整流电路转化为电能,最终达到隔空充电的效果。

了解隔空充电技术原理,才能告别辐射焦虑

▲2017 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美国公司Energous 展示了隔空充电技术 WattUp,通过特定的内置芯片,可实现远距离隔空给多台设备充电。

“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电灯泡变成了手电筒,把向四处发散的能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这样天女散花变成了定向送达,接收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升了。”张弛介绍到。

其实隔空充电技术在国外早有布局:早在2012年,以色列wi-charge公司就研发了隔空充电产品,只不过是利用红外线作为能量媒介;2017 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美国公司Energous 展示了隔空充电技术 WattUp,通过特定的内置芯片,可实现远距离隔空给多台设备充电。

▼ ▼ ▼

辐射?不能够的

在无线充电、隔空充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乏许多关于该技术的质疑声,大部分声音和讨论,集中在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上,而这种影响因素正是辐射。

无论哪种方法的隔空充电(无线充电),它的技术基础都离不开电磁波,电磁波会产生辐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对应的辐射也就越强。对人体而言,过量吸收电磁波,的确会促使发生原子和分子电离,破坏原有的化学键,导致细胞或器官受到损害。

所以当你每天穿梭在144根天线发射的射频矩阵中时,真的会被辐射所影响吗?

对此张弛表示,讨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不能忽视辐射量的,就目前小米发布的解决方案来看,充电的功率只有5W,还不如一个电灯泡功率高,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辐射标准与空间面积也有关系,根据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人体承受的安全辐射范围为10w/平方米。按照一般家庭住房面积90平米计算,普通居民家中可以承受的辐射功率,最大为900w左右。但隔空充电的充电桩,根据推算最高发射功率只有25w,所以依然是安全的。

至于毫米波辐射,目前没有任何一项实验数据表明,毫米波会带来辐射,或者说毫米波的辐射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一些实验室数据表明,人体持续8小时在60 GHz 毫米波的辐射影响下,皮肤温度也仅仅上升了0.1-0.5度,与辐射受损相差甚远。

▼ ▼ ▼

「技术」和「成本」仍待完善

无线电波式充电技术,第一次真正摆脱了线缆和距离的束缚,做到了“真无线”,是未来最有前途的充电方式。但隔空充电技术在充电功率、转化率、技术和成本等许多方面仍待完善。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真正大规模商用落地,依然阻力重重。

充电效率和转化率方面的问题,张弛表示,因为无线电波能量散布在整个空中,距离发射源越远,单位面积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低,衰减速度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空中了,转化效率非常低。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百瓦快充技术当道的当下,隔空充电功率只有5W,相当于数年前5V1A的慢充水平。

了解隔空充电技术原理,才能告别辐射焦虑

▲隔空充电技术在汽车行业也有所应用

技术方面,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攻防对抗技术研究所所长闫怀志认为,无线充电涉及的电能信号无线发射、高频转换、耦合线圈设计、系统协同控制、电磁屏蔽以及电磁干扰等诸多技术都不成熟。电磁屏蔽、功率不足、频率不稳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使用效果产生致命影响。

至于公众最关心的成本方面,小米目前采用的144根天线的相控阵技术,其实是一种军用技术,并未真正转化为民用,成本十分高昂。更不要说这其中还有充电桩的价格,必然带动手机和零部件价格的整体提升。

试想一下,为5W的充电多买单几千元,普通消费者能接受吗?

总而言之,就像当年的有线电话被无线电话替代一样,无线充电将替代有线充电,或许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方向之一,而基于用户的体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化繁为简,不断地成熟和普及。

了解隔空充电技术原理,才能告别辐射焦虑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本文来自轩然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027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