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其那塞斯黑什么意思(阿其那塞斯黑什么意思俎)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先后有四百多位大小皇帝粉墨登场。他们或开疆拓土、或治国强兵、或夺权篡位、或宫斗谋杀,有千古一帝,也有龌龊无能的阿斗。

在帝国皇权更替中,似乎谁也没有像清世宗雍正皇帝那样,其继位登基的经历如此引人瞩目。

关于他的继位,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民间,近300百年来从未停止过评议和争论,弄出了多种版本的传说和故事。

雍正皇帝也很冤屈,他背负的诸多恶名,实际大多是被抹黑的

当然,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也许是他们的故事距离我们今天并不久远的缘故。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皇子,俗称“四阿哥”。

在清朝268年历史、12位皇帝中,他的名气居高不下,有些方面留在后世的口碑,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和儿子。

假如雍正帝在位的时间也是60年的话,他的功绩肯定不会逊色于康熙和乾隆。因为他比其父皇康熙严猛、果决,比其儿子乾隆更理性、勤勉。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作为,正如那部有关他的电视剧插曲所唱“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历史的阴差阳错,造就了雍正帝生前身后必然饱受争议的特色。

那么为何雍正的继位总被热议不休?

总结一下,或许有这几方面的因素可以作为解答:

其一,雍正帝不是平庸无能之辈,他治国理政颇有作为;刚直、勤勉、是康乾盛世承上启下之帝。人们喜欢他或者把他看成一个英雄般的传奇人物,所以他的经历被广泛关注。

从雍正王朝的执政来看,胤禛45岁继位时,从父亲康熙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吏治混乱、国库空虚的皇权。

后人说他盛年登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

康熙帝后期崇尚宽厚仁爱,雍正帝则继以严厉铁腕。

他在位13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大力推行改革,对弊政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

雍正皇帝也很冤屈,他背负的诸多恶名,实际大多是被抹黑的

康熙晚年,身心疲惫,标榜宽仁,实则惰政。他的吏治松弛,使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年皇子生活中,对父皇晚年朝政得失看得清清楚楚。

自即位伊始,雍正便施以铁腕手段扭转朝纲,整肃吏治,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改良:

密建储君、修订大清律例、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养廉银、士民一体当差、兴办直隶营田、试办八旗井田、改革旗务。平定青海叛乱,设立驻藏大臣;废除贱籍、创立密储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等。

具体梳理一下就是:第一清查钱粮、设立会考府、惩治贪污、褒奖廉洁;第二整顿官风、澄清吏治;第三打击朋党势力;第四火耗归功、实施‘养廉银’制度”。

为了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雍正首创军机处,组建自己的参谋班底,为治国理政出主意、写谕旨,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国家政务绕开了内阁,皇帝真正做到了独断乾纲,提高了处事效率,由中央集权转向君主集权,皇帝权力达到了顶峰。

与此同时,雍正也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加强了国民控制。雍正七年,设立乡约,宣讲《圣谕广训》。他重视汉文化,支持儒家思想的传播,主张用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辅助教民,提倡君臣之道,推崇各守其道、各施其礼的观念。

雍正的的勤政与改良,确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少有者,甚至可以说是勤政第一帝。

有史料介绍,他连大年初一都不休息。做到了自诩的“以勤于天下”。

雍正在位13年时间里,竟然朱批了2000多万毛笔字,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左右。据说,雍正每年只给自己放三天假。

正是他秉持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得雍正朝在统治初期便将康熙朝遗留的亏空基本追缴完毕,“凡一切赃款羡余银两,皆贮其内,至末年至三千余万,国用充足”(昭梿《啸亭杂录》卷一)。而各省上缴的粮米随漕而入,全国粮仓充实,“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

这样的勤勉、这样的治国、这样的政绩,也难怪后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其二,雍正帝在当皇子时,在“九子夺嫡”中韬光养晦、不露锋芒,最终的胜出出乎所有人预料,引起政敌怀疑和诋毁。

康熙在世时,雍正属于默默无闻的王爷之一。他不显山不露水,既没有十四阿哥的远征战功,也没有八阿哥的贤名善缘,很难看出是皇位继承人的人选。

有人形容,四阿哥的继位,纯是“鹬蚌相争,相争渔翁得利”。

雍正皇帝也很冤屈,他背负的诸多恶名,实际大多是被抹黑的

胤禛在九子夺嫡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副与世无争的态度,和他善于“韬光养晦”的政治家本色,不仅蒙蔽了八阿哥等对手,也蒙蔽了康熙帝,最终使其在九子夺嫡中取得最后胜利。

康熙朝后期的“九子夺嫡”争斗十分激烈。最初,康熙皇帝选择了嫡长子二阿哥。他才两岁的时候,就成了太子。

之后,康熙一直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出去征战的时候,也让太子监国。不过,后来太子在当了几十年后,开始骄奢淫逸起来,康熙四十七年被废了。之后,康熙的皇子们就开始了皇位争夺战。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相互结派,培植势力,其中比较占优势的是太子党和八爷党。

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胤禛是被划入“太子党”一伙的。他对于太子一直都是恭恭敬敬、尽力辅佐。给父皇留下了没有野心,忠心辅佐未来的皇帝的印象,这也是康熙最想看到的。

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觊觎储位的儿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先是大阿哥胤禔提议杀太子;接着是皇三子胤祉揭发大阿哥以巫蛊之法魇阵胤礽;再接着皇八子胤禩结党谋求储位···

皇子们的争储举动,让康熙帝大为吃惊。最终在权衡利弊后,他又于康熙四十八年恢复了皇太子之位。

而这期间、甚至包括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禛都依旧保持着一种超然状态,不仅没有公开争储,反而是尽力在父亲面前保全被废太子的名声。

康熙帝作为父亲,也和平常人一样,希望儿子们能够和睦相处。虽然这几乎已不可能,但四阿哥伪装出来的表现,恰恰让他看到了一丝温情和难得。康熙或许觉得,如果四阿哥将来继位,起码废太子胤礽是不致死于非命的。

在整个“九子夺嫡”期间,胤禛与诸位阿哥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孝敬父皇,低调行事,学佛炼丹,超然在外,使得对手都忽视了他的存在。

等到对手引起重视时,他已经在暗中培植了自己雄厚的势力。

后来雍正上位的时候,有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尧。

隆科多是步兵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负责守卫北京内城。由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而隆科多说的,就是康熙命四阿哥继位。

待其他皇子知道这个消息后,已经无力挽回了。大将军年羹尧当时深得雍正信赖,而且手握兵权、军功显赫。有了这两个人拥趸,再加上十三阿哥胤祥,其他争夺者只能是望洋兴叹。

但是康熙帝在生前并没有表现出对四阿哥的多么喜爱和器重,却在死后立遗诏传位给他,确实让朝野上下无数人不太相信。

其他皇子对于四阿哥能够登上皇位是十分心有不甘的。于是他们就利用自己的势力散布谣言,说康熙并没有传位给皇四子。

因为当时康熙的心腹大臣隆科多是属于四阿哥的人,所以就造谣说是隆科多篡改了康熙帝遗诏,将遗诏上原本写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这样的说法似乎很合情合理,因为十四阿哥战功显著,又颇得晚年康熙帝喜爱,所以比起并不出众的四阿哥雍正,康熙传位于众人瞩目的十四阿哥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但事实继位的则是四阿哥。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康熙的选择是正确的。反观其他儿子,都未必有雍正那样“爱岗敬业”的家国情怀。

再者,所谓的雍正篡改遗诏一事,经历史佐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且不说遗诏高度机密,绝非隆科多一个大臣所能轻易接触。就是传位这么重要的事,怎么会连继承人的名字都不写?而且清朝的诏书都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哪里是改一个字那么简单?

其三,雍正帝铁腕治国,得罪了朝野上下许多既得利益者。他打击八爷党、惩治年羹尧、大兴文字狱;难免不被仇敌全力抹黑。

雍正帝之所以被誉为“铁腕治吏”,又称“冷血皇帝”,皆是因为他打击政敌及其支持者的手段,是比较寡恩无情的。

即便是亲兄弟,要么拘禁至死,要么致命摧残,要么长期打压,就连他的亲儿子弘时,也因与八阿哥胤禩往来密切,而被开除宗籍,圈禁致死。

雍正皇帝也很冤屈,他背负的诸多恶名,实际大多是被抹黑的

自古以来,新皇帝登基诛杀亲兄弟的事屡见不鲜,而不管他们用怎样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行为,都免不了遭世人诟病。

雍正帝同样也是因为在登基后对大阿哥、八阿哥等政敌兄弟们“痛下杀手”,也因此留下了滚滚骂名。

雍正上台的初期,首先被打压的就是他的同母弟弟十四阿哥,他被削除了大将军兵权,强迫守陵、又圈禁进高墙之中。

外部的隐患去除之后,雍正底开始对八爷党动了手术。将八阿哥、九阿哥改名为阿其那和赛斯黑,这在满语中是猪狗的意思。雍正不仅要整倒对方,而且还对其名声进行侮辱性损毁。

雍正绝不会允许自己这些兄弟们成为自己执政的阻碍,必须以各种理由把他们一一拿下。

被惩治了的皇子们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雍正处置了他们,自然也会牵连到他们手下依附的臣僚,也必然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不满和仇视。

雍正上位后实行的大部分新政,都是利国利民的。但利国利民未必利官,一定会触及很多权贵的固有利益。

雍正朝之前,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的官员们以权谋私,从中获利,导致征收钱粮的结果严重亏空。雍正继位后,将原本由各地官员们负责的"火耗"收归朝廷。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弥补了亏空,还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也阻断了地方贪官们的财路,引发了他们的怨气。

史料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

雍正二年,雍正帝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 。

还有就是雍正帝实行了“摊丁入亩”政策,改变了原来人丁、土地双重征收的标准,实行了一项地丁合一的征税制度,只收固定的税额。这样一来,那些无地或是少地的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但对于地主和富人来说,却凭空多了征收的税额,显然不愿意接受。

雍正帝在位时期,也曾搞了二十起“文字狱”案件,以强化民众思想控制,这些涉案的蒙冤者大多都被处死或流配,引起很大的愤恨。

现代著名作家金庸,创作的作品都是武侠小说,他造就了一个侠客江湖,同时也造就了不少人的武侠梦。金庸先生写了那么多古代背景的书,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雍正皇帝。

金庸所以痛恨雍正皇帝,也是因为一场文字狱, 他祖上在浙江的查家曾惨遭灭门之灾。

在金庸小说里,他直接将雍正设定成了一个奸人的形象,自己没有儿子,用计谋偷了臣子的儿子,并且培养成了君王,来接替他的位置···。

作为后人,金庸先生实际是在用小说为祖先报仇泄愤。

雍正帝迫害手足、治贪官杀污吏,又有兴文字狱冤杀好人的失误,自然成为无数人攻击的对象。

他死后,有关他的各类谣言愈演愈烈,甚至传出了雍正“弑父夺位”的秘闻···。

毕竟继承皇位这样的盛事,“弑父夺位”则属于大逆不道,一定会被世人唾骂。

而雍正得罪的那些贵族、地主、官绅们,都拥有书写历史记载的权力和机会,他们便从容地在历史上给雍正留下了许多丑化的笔墨。

最终导致了民间传闻雍正帝恶迹昭彰,背负着“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的十大骂名。

虽然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做了自我辩护,但他在宽容宣传者曾静彰显大义时,又将死了近半个世纪的吕留良挫骨扬灰。故而在清末民初之际,资产阶级革命者拿他大作反清排满文章,宣扬他的残忍而严重忽视了他杰出的历史功绩。

雍正生前也似乎心有觉察,慷慨留下了“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对联,力证自己的清白与无悔。

其四,雍正帝的突然驾崩,使其死因成迷,谣言惑众。

《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至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

雍正帝这样突然去世,民间野史便传说他死于一场刺杀,甚至连脑袋都不见了。皇陵中的雍正是安装的“金头”,“金头之谜”说,广为流传。

但这些说法几乎没有史实根据。而传播这些说法的人,通常都是曾遭受过雍正帝整治的仇人,他们采用编造这一系列的段子来排解仇恨。

雍正皇帝也很冤屈,他背负的诸多恶名,实际大多是被抹黑的

世间流传最广的,是雍正帝被吕四娘所杀。这个吕四娘,就是吕留良的女儿,吕留良死于文字狱,吕四娘逃脱后遇得名师学艺,最后身负武林绝活,潜进皇宫,将雍正一刀割头···

这绝对是超级武侠情节,进皇宫杀皇帝如履平地。

还有说雍正死于曹雪芹的恋人,一个叫天竺香玉的美女。这美女被好色的雍正看上后,招进宫。因为天竺香玉忘不了曹雪芹,就在床笫把雍正杀了。

还有说雍正死于长期服用丹药致使铅中毒。这是古代爱好丹药皇帝死亡的通常理由,都是为了长生不老,让道士们炼丹,最后慢性中毒而暴毙。

事实上,雍正极有可能是积劳过度而导致身体透支,而中暑驾崩的。死于吃丹药中毒的因素也不能排除。

但是清史对雍正的死亡一直讳莫如深,这才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遐想。

无论如何,雍正皇帝是一位有作为、有担当、勇予创新的杰出帝王,是一位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伟大君主。

有国学大师评价说:

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

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

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残念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136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