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下列哪些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从《老残游记》看清末官场现形

清末谴责小说聚焦社会腐败、官场黑暗以及官僚们的丑恶灵魂,从而达到否定官场、讽刺最高统治者,进而抨击社会制度的独特社会内蕴。《老残游记》对传统的”清官”提出质疑和否定,清官不收受贿赂,但他们肆意妄为,视人命如草芥,对百姓、国家的戕害更甚。尤其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量涌入,旧的制度濒临破产之时,矛盾更为剧烈。刘鹗笔下的官场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但是刘鹗的揭露根本上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体现了他思想中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刘鹗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渴望发展实业以”养天下”,但是他仍然摆脱不了封建知识分子的局限。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揭露了”清官”之恶,但是他所信奉的太谷学派, 倡导”内圣外王”的 “礼仁”体系。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自然也就成为刘鹗的理想模式。他对于传统的官场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有创新,但是他不能摆脱他自身的局限性,对官场的讽刺也并不彻底。

这本小说谴责清末官场,否定传统“清官”,却为何饱受质疑?

一、《老残游记》中”清官”形象分析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刚弼误认魏氏父女为谋毙一家十三命重犯,魏氏仆行贿求免,而刚弼即以此证从之,则摘发所谓清官者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熹,以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试观徐桐李秉衡,其显然者也。……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也。”这里鲁迅指出了《老残游记》中的一个重要突破价值,揭露清官之恶,是清官但是更是酷吏,依靠清官之名可以为非作歹,形酷吏之实,对百姓造成的痛苦更甚。

对于官员的讽刺,自古有之,对于酷吏的鞭挞,太史公曾在《酷吏列传》中通过写张汤幼时对盗肉之鼠的审判”如老狱吏”,张扬张汤自身所具有的酷吏品质。《礼记·檀弓下》中就有《苛政猛于虎》一文深刻揭露了酷吏实行苛政对人民的残害,在清末政局动荡的年代,酷吏更是害人不浅。在《老残游记》第三回中,通过介绍路边有个蓝布包袱弃在路旁,但是无人敢拾起,”清官”治理百姓,使民惧怕,服从也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清官相较于赃官,他们不受贿,击退进奉贿赂以谋取保全性命的机会,他们对任何人都可以实行严苛的治裁,使百姓害怕。

这本小说谴责清末官场,否定传统“清官”,却为何饱受质疑?

老残游记中所写的玉贤、刚弼就是这种为了名利,根本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表面上看来,这些酷吏都不贪,都是些”清官”,既不营私舞弊,又不行贿受贿,他们的贪欲其实是贪名。他们之所以实行残酷统治 ,不是为了社会治安 ,而是为了他的政绩 ,以求当更大的官。这种人,愈有才 ,愈想当大官; 愈想当大官,手段愈毒辣。他们可以为了一己之私而堂皇地祸国殃民 。老残在第六回里说,”我说无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紧 ,正坏在有才的要做官。你想,这个玉大尊不是个有才的吗?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而且政声又如此之好,怕不数年之间就要方面兼圻的吗? 官愈大 ,害愈甚 :守一府则一府伤 ,抚一省则一省残 ,宰天下则天下死!”有了老残这样的代言之后 ,作者仍嫌意犹未尽, 又在这一回的原评里再次强调说: “有才的急于做官, 又急于要做大官 ,所以伤天害理 。历朝国家俱受此等人物之害。 清官之”清” 只是手段; 满足官欲,才是他们的目的 。于是他们以”清”为旗帜和挡箭牌 ,为所欲为的实行暴政 。他们要用万家流血以染顶珠红。刘鹗用他那支匕首似的笔 ,把玉贤 、刚弼的凶残、狠毒 、无耻写得无以复加 。权力愈大,则官愈大。权力和官位成为互动的整体。放弃财富,而求得更大的权力,也成为这些官吏的手段之一 。

二、《老残游记》中好官形象分析

他在《老残游记》中也写出了树立了几个好官的形象 。张宫保虽不乏私心 ,不乏错误 ,但他仍是一个”仁厚” 、爱才的好官 。他赏识老残的正直与才华,对老残的正义行为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他用他手上的权力,对坏官起了些克制作用。刘鹗还塑造了申东造 、白子寿几位真正的好官。特别是白子寿,既有学问 ,又有人品 ,在纠正魏家冤案中,他工作认真 、注重调查、 起了极大的作用。这些好官与酷吏的不同的是, 他们还多少能够为官以”仁” ,能为百姓做些事情。这些官以及老残充当了整部书中社会的正义与良心。但是,这些官吏兢兢业业,所为者何 ?无非还是”为国为民”, 孝忠的是统治者,他们是心甘情愿充当工具的奴才。

老残看到官场的诸多现象之后,他选择的道路却是逃避。刘鹗一生失意, 但是他却通过《老残游记 》宣泄了他的积郁。《老残游记》中刘鹗理想人格的代表老残 ,如我们之前所说, 坚定地表明了他不愿做官的意愿 。当张宫保要留他做官时 ,他却是”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了 。同时各种阶层的官吏 ,见到老残都是尊敬有加 ,不敢怠慢 ,老残的身份嫣然处于官吏之上 。

这本小说谴责清末官场,否定传统“清官”,却为何饱受质疑?

老残不愿做官 ,他的身份地位似乎也是在官吏之上的 ,但老残仍然过的是”官瘾”。 他没有做官,但他做的事却都是官吏应该做的事。同时,老残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他结交的官员较多,如张宫保 、申东造、白子寿等等。他所做的事情也大都是借助于官员的权力才办到的 。比如他参玉贤借助的就是张宫保的力量。刘鹗以为让老残做出不要做官的样子就行了 ,但是老残依然没有逃脱官本位的影响。

第一回中 ,刘鹗说造成国家为乱的不是驾驶大船的”当政者” ,那么造成国家危乱的是哪些人呢?刘鹗认为是那些”水手”:”那八个管帆的却是认真的在那里管 ,只是各人管个人的帆,仿佛在八只船上似的 ,彼此不相关照 。那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队里乱窜 ,不知所做何事 。用望远镜仔细看去 ,方知道他在那里搜他们男男女女所带的干粮。并剥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很明显,这里的”水手”只的是那些只顾图名图利根本不顾国家危亡的中下层官吏 。他们自然也是受到过儒家”修平”观念教育的 ,但主体性的丧失已磨平了他们作为”人”的概念 ,他们作为”统治者”的忠实的奴才 ,却利用手中的霸权 ,中饱私囊。 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培养忠实的奴才是为了维护统治 ,并力图把为国尽忠的思想渗透进他们的灵魂,作为他们内在的规定性 ,高官厚禄只是他们诱惑的附加条件 。但对于普通阶层的知识分子来说 ,官位对他们意味着可以抑制别人的权力,自己若不抑制别人,就将被别人抑制。为国尽忠的的义务性抵抗不住权力财富的魔力,对名、利的追求最终成为他们理想的内驱力。

三、关于刘鹗的文化反思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上海既成为外国列强蚕食中国的入口,同时也成为中国接受 外国的窗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上海成了新小说创作和繁盛的中心,使新小说家获得更多的世界眼光。四大谴责小说的作者就是很好的例证,虽然认识和理解并不相同,但他们以开放的眼光,超越了传统文人的价值追求。在对东西两种文化的认识上,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特别体现在刘鹗对西方实业的尝试,对侦探小说的兴趣等等。 政治激进和经济发达促成了谴责小说的产生,但是刘鹗根本上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他尖锐的批判是为讽刺也是寄希望于清政府的。

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急剧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这种国情对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精英”的影响肯定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以各种方式试图寻求救国的方法 ,演绎了中国近代一幕幕或成功或失败的”舞台剧”。 而刘鹗就是这些”精英”之中的一支,只不过他扮演的是一个失败的角色。

在《太谷遗书·论什一而助》中也说 :”今也 ,或四十一助 ,或三十一助而农反困何也 ?昔者农受田于国 ,今也受田于人 ,人或三十四十而一助于国 ,农什五助于人, 夫乌得不困! “在这里明显指出了, 农民的收入要将一半分给地主, 而地主只以三十或四十分之一纳税 ,农民的困苦就不言而喻了。这对封建剥削的残酷不但是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也有恢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大同之世的向往情绪 。但在《 太谷遗书 ·饘 粥篇 》中则又说: “饘粥以饱 ,败帛以暖 ,绹茅足避风雨, 然而不为良民者 ,贱何甚 ?”这又主张广大劳动人民只要还能苟延残喘下去, 就应该安分守己 ,是很明显地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来指摘一切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 。而刘鹗虽然对老百姓表示同情, 但也只是希望统治者稍稍的放松对他们的压榨而已 ,他真正的立场还是在统治者一边的。

这本小说谴责清末官场,否定传统“清官”,却为何饱受质疑?

“养天下”理想以及忠于清王室的背后, 我们似乎看到了刘鹗的私心: 扬名显亲以孝顺家族的愿望 ,借助权力发展实业, 进而谋取私利的念头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将诸多官场官员形象进行揭露批判,但是他本人却没有跳出封建官僚思想的束缚,因此《老残游记》是一部清末官场现形记,而作者刘鹗本人也是官员形象之一,这部作品也是进步性与保守性并存的。

本文来自盼夏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1528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