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是什么意思(暨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衣赐履按:前面,我们讲过用人问题,袁绍、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有涉及。从全知的视角去评判古人,我们可以挑出好多毛病,提出好多我们以为“好的建议”,甚至会发出“这样的人也用”或“这样的人都不用”的感慨。思考得多了以后,越发感觉到这些个老大们,特别是乱世当中割据一方的老大们,在用人上,真的好难啊。

这一回,我们讲一下孙权时代东吴三大案之一的暨艳案(另外两个是吕壹案和二宫之争,以后再讲),试着人分析一下虽然没有称帝、但已经建立年号的孙权,在用人上有什么考虑。

我们从吴郡四姓之一的张温讲起。

一般认为,吴郡四姓是顾、陆、朱、张。顾家代表人物为顾雍,陆家为陆逊,朱家为朱桓,张家则是张温。

三国奇案 | 暨艳案:孙权向世家大族试着挥了挥刀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人。老爹张允,以仗义疏财、礼敬士人,名重于州郡,在孙权手下做东曹掾(应主管干部推荐使用),死于任上。张温从小就以节操著称,史称其“容貌奇伟”,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孙权听到张温之名后,就问臣僚,张温人才如何,和谁有一比?

大司农刘基说,他和全琮差不多。

太常顾雍(顾家的老大,东吴第二任宰相)则说,刘基根本不了解张温,张温之出类拔萃,哪有人可以比啊!

孙权说,如果是这样,那可以说是张允不死啊。

衣赐履说:张允是孙权的老乡兼亲信,孙权居然不知道张温,似有些说不过去。

于是,孙权征召张温,并且带了一票人,给张温开了个见面会。张温果然是一表人才,谈吐文雅,对答如流,与座者无不叹服。孙权也为之敛容,恭敬有加。见面会结束,出得宫来,元老重臣张昭一把捉住张温的手,说,老夫我的心意,希望你能够明了啊。

衣赐履说:张昭原话为“老夫讬意,君宜明之”,不晓得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随后,孙权先后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后改任太子太傅,一时之间,君臣鱼水。

衣赐履说:公元221年,孙权立孙登为太子,故张温任太子太傅,当在此后。孙权为孙登精心选择了师、友:任命南郡太守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的儿子张休、大理顾雍(老顾在任太常之前,应任大理,即司法部长)的儿子顾谭、偏将军、庐江人陈武的儿子陈表四人都为中庶子,进宫为孙登讲解诗书,出外则教导骑射,这四个人被称为四友。也就是说,张温和这哥儿四个,都是很熟的。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十月,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两国再次盟誓联合。

公元224年,孙权任命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回访蜀汉。这一年,张温三十二岁。孙权对张温说:

本来,你是不应该远行的,但咱不是还跟曹魏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来往吗?我怕诸葛亮不能了解我的心意,所以委曲你走一趟。如果山越叛乱都平定了,我肯定会向曹丕大举进兵的。你把我的心意向孔明讲清楚,具体怎么说,你自己定。

三国奇案 | 暨艳案:孙权向世家大族试着挥了挥刀

【电视剧编剧都不看书,张温出使时才三十二岁,哪有这么老】

张温说:

我才能有限,不过,诸葛亮见识不俗,思虑深远,一定能够理解您的权宜之计,再说我们给了他们不少好处(加受朝廷天覆之惠),以此推测,诸葛亮不会有什么猜疑。

张温出使,大放异彩,蜀国上下,都叹服于张温之才。张温出使归来,孙权派他前往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属扬州),率军出战,没能取得什么功绩。

实际上,此时,张温的命运已经到了牛市转熊市的拐点,熊市来得突然而猛烈。

估计是张温出使回来之后,颇说了一些蜀国的好话。孙权一方面对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很恼火,另一方面,又忌惮张温声名过于显赫,很多人都被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琢磨着怎么修理张温。正好赶上暨艳案发生,于是,把张温一勺烩了。

衣赐履说:孙权对张温态度的转折,理由可能有一百条,但绝不是这一条,史书记录实在敷衍。实际上,张温被派去豫章领兵,可能就是熊市来临的预兆。

暨艳案是怎么回事儿呢?

三国奇案 | 暨艳案:孙权向世家大族试着挥了挥刀

【不知道是不是暨艳】

暨艳,字子休,也是吴郡人,由张温引荐入朝,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史称暨艳“性狷厉,好为清议,”,也即,清高严厉,喜欢臧否人物,议论政治。当时,郎署混浊杂乱,大多郎官儿并不称职(郎署分为五官、左、右三署,郎官儿基本上相当于国家预备干部,没有员额限制,随时可能提拔或外放成为郡县领导干部)。暨艳眼里揉不得沙子,他见什么乌七八糟的家伙都混到郎署来,看着就生气,打算整顿,弄出个标准来,达标的就留下,不达标的滚蛋。于是,这位暨爷,搞了两个大动作:一个是“弹射百僚”,一般而言,弹劾干部,很少有一弹一大片的,打个比方,有如射击,弹劾干部,一般一个一个来,至多两三个,类似点射;但暨艳弹劾干部,有如扫射,端起机关枪,突突突一扫一大片。再一个,考核三署郎官儿,优胜劣汰。于是乎,官员们大多贬高就低,有的连降几级,能在原职上继续任职的,十个里头没有一个。那些个贪赃卑劣、节操碎满地的家伙,多被贬为军中小吏,安插在军队的各营各府。

暨艳不啻在东吴政坛引起一次大地震,搞得哀嚎遍野,无数人恨不得把暨艳撕烂剁碎,当然,也有人对他加以规劝。

陆逊的弟弟陆瑁给他写信说:

圣人赞扬别人的善行而体谅他们的愚昧;忘记别人的过错,记住他们的功劳(忘过记功),以形成美好的风尚。如今,大王的伟业刚刚开始,势将统一天下,这正是汉高祖不以小缺点而弃人才于不用的时代。如果非要在善恶好坏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来,说起来当然非常美好,非常科学,非常有道理,但是你很难落实啊!

侍御史朱据也劝暨艳说:

如今天下未定,应该遵循“以功覆过”的原则,不要揪着一点小毛病不放,既使用清廉的,也激励那些有缺点的,就足以阻止恶行,勉励善事,如果一下子都给人家免职罢黜了,恐怕会带来祸患诶!

陆逊也劝戒暨艳,意思是兄弟啊,不能这么干啊,小心招祸上身啊!

衣赐履说:陆逊、陆瑁、朱据,都是吴郡人,都是暨艳的纯老乡。朱据在做侍御史之前,正是五官中郎。他们劝说暨艳,一方面可能是为暨艳考虑,另一方面,可能被弹劾罢黜的人里,颇有他们的子弟亲朋。

人一旦有了理想,就无所畏惧。暨艳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谁的话也不听。

于是愤怨之声越来越高,诬毁谗言四起蔓延,无数人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广陵人),说他们拉帮结派,只用和自己关系好的,升迁谁,罢黜谁,完全不顾公理(爱憎不由公理)。于是,暨艳、徐彪都被定罪,自杀。

三国奇案 | 暨艳案:孙权向世家大族试着挥了挥刀

衣赐履说: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暨艳和徐彪都是清白正派之士,是两个理想主义者。但这样的人,更适合清议,或者写道德文章,而不是担任重要敏感的职务。除非——有人故意要用他们搞事情

好,再讲张温。

张温和暨艳、徐彪一向见解一致,多次书信来往,互通讯息。于是,孙权将张温幽禁起来,下令说:

当初,我征召张温,一片诚心待他,让他身居高位,超过很多老臣,哪里想到,这厮竟然凶顽狂悖,怀图谋不轨之心。以前,暨艳的老爹和老哥,依附叛逆,我都没有介意,而是委他以重任,同时观察他的言行。果然,暨艳暴露了他的真实面目(察其中间,形态果见)。而张温与暨艳是一伙儿的,暨艳的所作所为,都是张温指使的,两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只要不是张温的党羽,他们就抓住小毛病不放,编造罗织罪名加以惩处(即就疵瑕,为之生论)。我又让张温董督三郡(不晓得是哪三郡),指挥那里的官吏和残余兵卒。当时担心有战事发生,就想让他迅速返回,所以授给他棨戟(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略似戟形。棨读如起),给他权柄。而张温前往豫章郡,上表请求讨伐当地贼人,寡人相信了他的话,特地拨给他绕帐兵、帐下兵、解烦兵五千人。之后,听说曹丕亲率大军到达淮水、泗水一带,故我预先下令张温,一旦有紧急情况随时出兵。但是张温却把所有兵将,全都部署于深山之中,受命后也不赶赴战场。幸亏曹丕自己退军,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还有那个殷礼,本来因为他善于占卜才征召,而张温请求带他出使蜀国,并在蜀国大肆吹捧宣扬。殷礼回来之后,本应回到本职,张温却让他做尚书户曹郎的工作,这么安排,全是张温的主意。更有甚者,张温对贾原、蒋康说,打算推荐贾原做御史,而由蒋康接替贾原,专擅国恩,为自己造势。其用心险恶,竟至于斯。我不忍把他暴尸街头,现打发回老家,做个杂役吧。呜呼张温,免你死罪,你偷摸儿乐吧!

衣赐履说:张温就这么不明不白被废掉了,跳出一个打抱不平的好汉,此人是将军骆统。

骆统给孙权上表,先把孙权一顿英明神武地猛夸,然后针对孙权命令,逐条反驳,大致意思是:

第一,张温和暨艳并非团团伙伙。国家对暨艳,没有把他打入败类之列(孙权命令中提到暨艳父兄都曾归附反叛者),而是视同平民,因此,暨艳先被吴郡太守朱治使用,然后受众人推举,这才能被朝廷使用,之后,张温和暨艳有所交往。君臣之义,是所有道义中最重要的;朋友之交,是所有交情中最轻微的。国家既然没有嫌弃暨艳,赋予其君臣之义,那么,张温与暨艳有了朋友之交,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是世人宠爱暨艳在前,张温与其交往在后啊(言下之义是,你孙权先任用暨艳,张温才和暨艳往来)。

第二,曹丕南下,张温并没有故意拖延不至。老百姓中的一些凶暴之徒,放纵于深山,就会成为大寇;而收之于平土,则可以成为勇猛的战士。因此,张温在豫章时,本意是想打败叛匪,收服元凶,免除大寇之害,增加我们的战士。但他措施不当,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至于送兵之事,就拿许晏(东吴另一个将领,孙权称帝之后,做到执金吾)来比,张温送兵数量不比许晏少,送去的兵,战力也不比许晏差,送达时间也不比许晏晚。所以才能够赶在秋冬季节,奔赴战场(指抵抗曹丕),这是他不敢忘记您的大恩而不尽力啊。

第三,关于出使蜀国时力捧殷礼。张温在蜀国,大力赞誉殷礼。虽然说臣子不应与外国之人私下来往,但也情有可原。境外之交,指的是没有国君的命令而私下交往,不是为国事而互通款曲。如果受国君之命出使,既联络两国君主之间的友好,同时能够建立一些友情,这也是使臣的本分。古人有言,想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君主,就观察他的使臣。使臣聪慧明察,国君必然英明伟大。张温称誉殷礼,能让蜀国对其赞叹,这正是让蜀国君臣知晓我东吴良臣众多,表明我们派出的使节素质很高,显示我国的美德于异国,弘扬主上之英名于他邦啊。

第四,关于张温卖弄国恩。王靖这个人(孙权命令中没提),对内不忧事,对外不作为,张温弹劾他不但没有徇私,而且言之有据,于是,与王靖结下大怨,这正是张温尽人臣之道的明证。王靖手下兵将,承担任务,都远胜贾原、蒋康,张温尚不容私情与王靖交好,又岂敢卖恩于贾原、蒋康呢?而且,贾原在职不勤,做事又差,张温数次对他严厉斥责。如果张温真的想卖恩作乱,也不至于找贾原这种货色啊!

孙权最终没有采纳。

三国奇案 | 暨艳案:孙权向世家大族试着挥了挥刀

【骆统还是有点正义感的】

衣赐履说:哈,骆统当真有趣,噎得孙十万没脾气。我们有理由相信,骆统说的是实话,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编瞎话为张温抱不平。孙权修理张温的理由,一条一条,全被骆统否定了,但孙权拒不采纳,只有一个可能:他必须把张温拿下。如果说,孙权一时听不进劝,那就等几年,气儿消了,重新起用张温,也未尝不可。但是,张温不但没有重新起用,六年之后,不到四十岁就病故了。而且,张温的弟弟张祗(读如枝)、张白,都是人才,一并被废掉。甚至,已经嫁人的张家三姐妹,也受到波及。二妹本已许配给顾雍的孙子顾承,但硬生生被重新许给一户丁姓人家。成婚不久,张二小姐就饮药而死。终孙吴一朝,张家再没有翻过身来。这其实就说明,孙权是一定要弄掉张温的。

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张温、暨艳等人,都得罪了哪些人。

第一,《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载,(孙邵)于黄武初年任吴国第一任丞相,威远将军,封阳羡侯。张温、暨艳弹劾孙邵,孙邵上书辞职请罪,孙权没有追究,还让他当丞相,一直当到死。这就是把当朝丞相得罪了。此时张温应该还是选曹尚书,暨艳为选曹郎。

第二,张温任太子太傅之后,暨艳任选曹尚书,“弹射百僚”,导致百官震惧。

第三,考核三署郎官儿。郎官儿有郎中、中郎、侍郎等名目,这帮人就是官员坯子,是未来的帝国的中坚力量。被暨艳、徐彪两个人搞得十不余一。

郎官儿一般来自于举荐。平头百姓家的孩子能被举荐吗?或许?百里挑一?实际上,能被举荐的,多为世家大族子弟。我们举个例子。吴郡太守朱治(非吴郡四姓之朱),丹阳故鄣(浙江省安吉县)人,以州从事随孙坚外出征战,又扶持孙策还定江东。孙策、孙权先后自领会稽郡太守时,朱治一直为吴郡太守。朱治守吴郡历三十一年,直到暨艳案发之年病死为止。朱治在郡先后举孙权、孙翊、孙匡兄弟三人为孝廉。朱治之子朱纪,娶了孙策的闺女;朱治养子朱然,吕蒙临死时,孙权问谁可接替,吕蒙说朱然。可见,朱治与孙家的关系,非一日之寒。

三国奇案 | 暨艳案:孙权向世家大族试着挥了挥刀

【老革命朱治,虽然只是太守,但是根深叶茂啊!】

《三国志·朱治传》载,朱治在吴郡,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朱治向孙权推荐人才,达数百人。这些人,恐怕最初多为郎官儿。

你看,朱治推荐的人,不是孙家的公族子弟,就是吴郡四姓的子弟(张温没准儿也是朱治推荐的),在吴郡,这样的干部有千把人,在孙权手下,包括郎官儿在内的各种干部,只朱治一个人就推荐了几百人,几百人啊!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吓人?孙权身边一共才多少干部啊!部队中有句话叫:战士怕分散,干部怕集中。这话绝对是经验中提炼出的金句。战士如果三三两两分散开,干部如果一群一群凑一块儿,就容易出问题。而那些个年轻干部们,那些个郎官儿们,多为官二代、士二代,年少多金,又闲来无事,必然会生事,一定搞得乌烟瘴气。这可不是我的臆断,我们看陆逊、陆瑁、朱据等人劝告暨艳时,有一句说暨艳做错了吗?没有。他们强调的是,你再这么干,会惹祸上身的。也即,虽然你做得对,但是你违背了东吴的“忘过赏功”的干部使用大原则,你端着机枪扫射,当心有人拿大炮轰你!

我们还没算那些因战功而居高位的人,那更是恃功自傲,为非作歹,而且不在少数,《三国志》中比比皆是。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张温、暨艳等人,是属于那种品行高洁,清浊对立,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主儿,所以才会向整个官僚集团下手。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定,这几个人都不是官场老油子,竟然只凭一腔热情,就想扫清污浊,还东吴一个清风气正的政治生态。

人品上,值得尊敬;政治上,非常幼稚。

那么,我们提个问题,他们这么干,孙权到底知不知道?

甭问啊,一定知道啊!

不但知道,而且就是孙权让他们干的,甚至拍着胸脯让他们干,说寡人在后面支持你们!

想想看,暨艳一个小小的选曹尚书,他几斤几两?他能扫射所有人?干部任免,是王朝最重要的事。弹劾百僚这种事儿,如果不给孙权打报告,上来就干,孙权一旦知道了,暨艳活不过第二天去。

实际上,张温、暨艳这样好清议、臧否人物的名士,在当时并不少见,比如魏之孔融,蜀之来敏,七七八八的还有很多,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个人很有操守,对人不讲情面,辩才无双,简单地以道德标准作为处理实际事务的法则,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正确(理论上,他们确实正确),所以“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人,适合务虚,搞个宣传,出个主意唔的,都可以。一旦给予实权,委以重任,则恐怕收不了场啊。魏、蜀对这样的人,都是采取给地位不给实权的做法,孔融后来甚至被曹操给干掉了。但孙十万是真给了张温、暨艳等人权力诶。孙十万又不是政治小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干?

我推测,满朝都是世家大族,孙权可能感到有些不安了吧。此时,他可能还没有做好与世家大族共天下的思想准备,于是,就以张温、暨艳为刀,清理一下干部队伍。岂料,刚刚挥了两挥,满朝上下就炸了锅了。

因此,孙十万这一次试水,发现,官场的整顿,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儿,对不起了,张温、暨艳兄弟,本来是想向世家大族动动刀,但砍不动,没办法,利刃出鞘,不见血是不可以收回去的,只好拿你们祭刀了。

三国奇案 | 暨艳案:孙权向世家大族试着挥了挥刀

【利刃出鞘,必须见血】

我个人认为,自暨艳案之后,孙权对如何与江东世家大族相处,恐怕会有更深的思考。

田余庆先生在其《暨艳案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认为,暨艳好为清议,以选曹尚书的权位,行检核、黜陟以至于拘束人身,不满足于举浊厉清,而是大加挞伐,以至于百僚震惧,郎吏自危,最终演变为一场尖锐激烈的政治冲突,导致孙权干预,张温、暨艳覆败。

也即,田先生在文中认为,暨艳案之初,孙权是置身事外的,只是最后出来收拾了一下残局。我只能说,要么田先生没看出来孙权的实际作用,要么看出来了,但他不愿意说出来。

关于张温之无罪而受罚,还有一条证据。《三国志·朱据传》载,权忧虑将帅之平庸,愤懑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云云。

那么多人可以追思,孙权偏偏追思张温,这足以说明一些问题了。我想给孙权加上一句,张温啊,朕并不想修理你啊,但是,官场之复杂,人事之凶险,朕没办法,只好让你背了一回锅,还请你能理解朕的苦心啊。

另外,还有一件事挺有意思。

馀姚人虞俊曾经感叹说,张温这个人,才多智少,华而不实,招致仇怨,有覆家之祸,我已经看到他的结局了。

诸葛亮听说虞俊对张温的担忧,不以为然。当听说张温真的被孙权给办了的时候,他吃惊之余,跟我们的反应是一样的:为什么啊?想了好几天,孔明一拍大腿,说:

我知道了,张温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啊!

这里告诉我们,在分析研究孔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个书呆子,他执法如山,他一点情面不讲。实际上,为了维护蜀汉政权,孔明绝不会“清浊太明,善恶太分”的。

孔明是政治家,不是一介清流。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零落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248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