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冠军 安徽固镇齐创业

【文艺观潮】

光明日报记者牛光明日报通讯员

编辑评论/说明

2019年11月1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制作的第一档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正式亮相CCTV-4。地名是历史长河中的时空符号,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为纽带,紧紧抓住人与土地、人与文化,展现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多元的地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唤起了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乡愁和热土情怀,诠释了高度的文化自信,营造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正是这样一档兼具历史、文化、激情、理性的高质量节目,通过对地名的询问,悄然开启了一个多事之秋的启闭期,一部天、人、地相辅相成的戏剧。本报现发布3篇文章及部分回复供读者阅读。

当我们提到一个城市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可能是它的美食、美景、美景,也可能是它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时代气质,但很多人直接忽略了与每个城市最密切相关的元素,那就是它的名字。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冠军 安徽固镇齐创业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制作的首档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CCTV-4、CCTV-1每周播出。该节目以中国乡村、城市、村镇、山川等地名为切口,解构“中国地名”,重构集体记忆,激发集体共情。

自推出以来,该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有增无减。电视港数据显示,《中国地名大会》已覆盖数亿人,而在社交平台上,这档节目成功运用媒体融合的手段,带动全民广泛参与互动。不仅如此,小小的“地名”引起了来自大“圈”的同频共振,节目的传播力达到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成功引领全社会聚焦“中国地名”,汇聚“地名文化”。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冠军 安徽固镇齐创业

铁路售票员李聪画了一幅全国铁路路线图

激发观众对于脚下土地的热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聚焦诗歌、朗读、文化、音乐、家风等诸多文化细分后,再次以“地名文化”为切入点推出《中国地名大会》,让观众意识到中国小地名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饱含的情怀。

《中国地名大会》为什么完成了这么深入的“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探索?每期节目邀请全国各地的著名地名同台竞技,通过答疑解惑实现地名文化的集约化输出,让观众深入了解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兴衰、民族融合、风光演变、民俗风情、方言谚语和故事。

节目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众多线索,总结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美”等鲜明主题。在第五期节目中,中国5000年历史中的美好瞬间被陆地名称连接起来,如——条西湖醋鱼、龙井虾、千岛烤面鱼等美食,柳园、葛源、狮子林、沧浪亭,还有苏堤肖春、华钢观鱼、南屏晚钟、雷峰晚霞等美景。而汝窑瓷器、博山炉等精美器物都与地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环节的精美设计、参赛选手的丰富知识、嘉宾的深度解读,进一步延伸了节目的文化讨论空间。

从比拼速度和准确度的“一次成名”和“当之无愧”环节,到以视频形式呈现标题的“成名胜于见面”环节,再到地名命名逻辑和关联性终极比拼的“世界成名”环节,再到目前获奖者独自面对的“地名阶梯”环节,选手登顶之路,是他们不断突破瓶颈、丰富地名文化知识的途径。

在节目中,来自北京的地图出版社编辑黄伟在决赛中被击败,尽管他有很大的实力。当他和安徽固镇的研究生一起创业,在由70个地名组成的阵列中,火速挑选出与线索相匹配的地名时,以微弱劣势再次未能夺冠。后来齐创业,挑战“天梯”时,被“车载勉出生地”这个问题难倒,最终成绩止步于中等水平。

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点评,称“很多知识不是简单通过专业就能积累起来的”。事实上,这个节目用“地名”延伸了文化经纬度,为大众搭建了一个陷阱

取多元文化的空间。也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所说,“地名之所以叫大会,就是它也是一个群英会,我觉得《中国地名大会》的的确确以地名为核心而包罗万象,展开了知识的大千世界,让我们所有的人受益无穷”。

诚然,这种“受益”并不止于知识层面,《中国地名大会》在梳理过去、立足当下的基础上,不断向未来进行探索,更找到了属于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的时代坐标,激发的是观众对于脚下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深情感知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深切体悟。

集体共情打开中国地名的想象力

乡土,是每个人的归宿,是承载乡愁的地方;地名,则蕴藏着所有中国人的集体情感。《中国地名大会》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这种情绪,并通过多元内容进行聚焦与放大,正因为如此,这档节目自播出起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以真正实现了“破壁出圈”。

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观众反馈,清晰呈现了这档节目所具有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中国地名大会》的题库既字斟句酌、严谨把关,也化繁为简、通俗易懂。”“通过观看《中国地名大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所留下的令世界叹为观止的足迹,和带着自强不息、生机勃发、万古长青的内生力量。”“应该多一些像《中国地名大会》一样的节目,把生活中默默无闻的英雄真真切切地推到我们眼前。”不仅如此,节目在播出过程中更获得了来自地震局、气象局、铁道部、邮政、空军等多方关注,显示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诚然,《中国地名大会》的“破圈”也得益于其创新的融合传播手段。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以来便着力于融合传播,背靠总台媒体融合的优势,《中国地名大会》将节目真正打造成了沉浸参与式的文化课堂。

一方面,节目联合同名答题小程序,为中国地名文化聚力;另一方面节目还联合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活动,实现了大小屏融通、线上下共振的传播格局。由此,《中国地名大会》的传播边界被无限延展,“中国地名”的传播力和想象力也被不断开启。

展现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中国地名大会》带领大家重新认识地名文化,领略地名背后的历史、生活、情感和信仰,本质上展示的正是一个回望历史、赓续传统、思索当下、展望未来的中国。它对于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节目既呈现天南海北的多样风貌,也展示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更强调地名文化的时代价值。它希望让观众看到,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有乡风、乡音、乡情,凝聚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基因。

《中国地名大会》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内容和形态,引导观众领略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负责同志表示:“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制作的《中国地名大会》,是一档文化内涵丰富、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是弘扬地名文化的创新之举,对于宣传我国地名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要将博大精深的学术要点化解为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并不容易。节目播出之后,在民政系统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节目以社会参与、多方互动的方式传播地名知识,传承中华优秀地名文化,是地名管理与大众传媒密切合作的一次重要创新。节目内容精彩,知识丰富,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公众学习地名知识、了解地名工作的兴趣。

“以地名之端俯瞰华夏锦绣,于文明之巅遍览璀璨智慧。”《中国地名大会》仍在持续热播中,更多元的中国人、中国事、中国风物以及中国故事也将陆续登场。从“地名”出发,这档节目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平凡的个体,是每座城市的光亮,也是中国独特的印记和未来。

专家与观众点评

“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场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既有选择题、版图题,还有视频题、线索题和阵列题等诸多形式,而且角度新颖,设问巧妙。让我格外震撼的是,节目居然可以如此有趣、有味、有情、有泪、有美、有画!”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牛汝辰

“众多地名像一张张名片,反映的是历史的回忆,也是文化的沉淀。节目特别强调地名文化的时空横纵关联,在兼容包并、交相辉映中,向人们述说历史的深刻烙印,让我们的内心自然升腾起了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自豪感。”

——福州市民陈斌

“优秀地名是承古开新的名片和标识。‘承古’就是继承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和事件,命名一系列蕴含革命传统和精华文化的优秀地名。‘开新’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创新”精神,开发出一系列既有思想性又有实用性的新地名。中国地名大会选手们在围绕地名激烈竞赛的同时,一个个英雄人物向我们走来,一部部英雄画卷徐徐展开,一股股民族豪气涌上心头。可以说,没有英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更没有实现伟大复兴的辉煌明天。”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永春

“通过观看《中国地名大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从远古一路走来所留下的、令世界叹为观止的足迹,并带着自强不息、生机勃发、万古长青的内生力量。如第一期所提到的‘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对联,使我们江苏人想起由‘难通’变‘通江达海’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华民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

——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林辰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25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