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题创新点,课题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劳动课程应该如何开设?有的学校会在校园里开辟一个“种植园”,让学生参与,体验种植过程。有些学校会开展很多手工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这些都是劳动领域,但严格来说,有些只能算是活动,不能算是完整的劳动课程。

课程赋予劳动教育过程和意义。一个完整的劳动课程要有目标、实施、评价等环节,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而不仅仅是教师带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不仅包含完整的课程环节,而且做到了“渗透”和“融合”,具有系统性、选择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

学校课程围绕“二十四节气”展开,这是课程设计的一条主线;同时,学校深入探讨“劳动”的教育意义,将其分解为食品与教育、农业、民俗、探究、家务等相关课程,这是课程设计的另一条主线。当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课程就会丰富而系统。

节气有很多内容可以探索;比如针对“清明”,学校开发了美食教育、农业、民俗三类课程,让学生在这一天学会做“绿饺子”,认养一种植物,亲手制作风筝;根据“长夏”节气,学校开发了民俗和家务两种课程。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打蛋”的民俗活动;另一方面,它学会煮“长夏饭”,学会摘菜、洗碗、整理厨房等家务。这些课程面临的“劳动”不同,这些“劳动”所指向的素质也不同,适合每门课程的学生年龄组也不同。

如果把“劳动”的概念扩大,那么“脑力”劳动也属于劳动的范畴。学校设计了一系列基于节气的探究课程。当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时,他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要在夏至观察太阳阴影,学生应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太阳阴影的长度。秋分下乡时,学生会来到综合实践基地,系统地学习各种关于农作物的知识……这些都不是单一的活动,需要学生统筹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在总体目标下逐步完成每一个小环节;这些活动也很难一个人完成,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尝试。

劳动教育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课程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找到支点。“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内涵融入课程,如何让劳动课程更扎实、更具“中国味”,仍是学校课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003010第六版,2021年5月5日。

作者:本报记者金瑞。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35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