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舆论引导的作用)

来源:云南日报

15头一路向北的亚洲象,至今还没有停止迁移的脚步。

大象火到国外 关于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从它们踏出西双版纳,踏上漫漫旅程的那一刻,这15头亚洲象,不仅在中国引发“全民观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亚洲象北迁原因

栖息地环境状况

迁徙路线状况

各地预警防护

云南生态保护建设

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其中——

○云南日报刊发稿件 32篇,云南日报各新媒体平台,累计发布稿件、产品200余条,累计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

○云南网PC、两微、抖音、快手等平台累计发布“亚洲象群北迁”报道约450篇,总计阅读量超过3000万次。

○云南网微博开设主持#云南大象睡姿公开#、#云南野象北迁可能是没有目的地的旅行#等多个微博话题,阅读达2774万次;

○云南网运维的“云南发布”各新媒体矩阵共发布亚洲野象群北移相关内容159条,总阅读量超5366万人次。

○春城晚报全网新媒体平台共发布相关内容700多条,总点击量超过1500万。

○云桥网中、英、柬、老、缅、泰、越频道共发布 150 条相关新闻条,有关“大象北上”相关内容阅读量超过100万,互动率上涨不断。

甚至英国BBC、美国CNN、NBC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日本TBS

朝日新闻等世界各大媒体

都将目光投向我们

大象火到国外 关于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在日本,TBS电视台通过邀请知名度极高的当地专家、连线派驻云南玉溪的记者、用30分钟直播的形式,来讨论云南“大象去哪儿”;

○美联社则将四处游荡的大象称作“国际巨星”。

大象火到国外 关于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本文——

以亚洲象的新闻报道为例

分析亚洲象报道“得”与“失”

探讨亚洲象报道的舆论引导

一、野象迁徙情况

截止2021年6月15日,云南14头亚洲野象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附近山体小范围迂回活动,其中掉队公象距离象群16公里,位于象群东北方向。

据了解,这批野象群起初有16头野象(其中成年雌象6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3头),野象是自2020年3月于长期生活的西双版纳州勐养子保护区向北迁徙的,2020年7月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该象群造成1人死亡。12月象群首次造访普洱市墨江县,并在此生下了一头“象宝宝”,2021年4月16日, 17头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期间一直在墨江与元江之间徘徊。4月24日,其中两头大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境内,剩下的15头大象则继续向北活动,经过石屏、峨山,玉溪市红塔区,于2021年6月2日抵达昆明市晋宁区,目前象群在易门、峨山两地来回移动。

6月6 日,其中一头公象离群……

在迁徙的400多天里,野象共行走了直线距离500多公里,行走路线几乎跨越半个云南省,据“云南发布”官方消息,在云南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短短40天,这群野象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大象火到国外 关于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二、云南野象迁徙媒体报道情况

历数将近一个月各媒体的相关报道,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时期:跟风期、冷静期、规整期。

(一) 跟风期

5月27日-5月31日是各大媒体的跟风报道时期。

其实——

●早在4月16日,新华网就发布文章《17头“北日漂”亚洲象从普洱进入玉溪,未对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影响》,但并未引起舆论过多关注。

●直到5月27日晚,象群途径峨山县的相关视频在互联网上发布,野象进城话题开始在社交媒体刷屏。

接下来的几天舆论对象群北迁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5月31日起,舆情热度开始降温。

(二)冷静期

以6月10日为分界点,前几天为各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冷静期与引导期。在经历了将近一周的大肆报道后,各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开始由浅入深地思考野象迁移事件。

●第一,是对过度“萌”化的指正。针对这一现象,部分主流媒体进行了相对冷静的点评,如《新京报》指出:“野象‘虽萌’,却异常凶猛”。

●第二,是对过度娱乐化的严厉批评。6月2日,“网络主播吃播象群吃剩的菠萝”一事引发网民热议,中新网对其进行评论:“对那些疯狂的主播,当地也要引起警觉,对越线者依规处罚、以儆效尤”。《北京青年报》也指出:“为蹭流量一路追象,甚至连大象的“剩饭”都不放过,这不仅仅是吃相难看,还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决不能等闲视之”。

●第三,从只报道到探索野象迁移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最初各媒体多为对野象迁徙路径进行客观呈现,之后媒体开始对其为何迁徙进行思考,《工人日报》一篇《15头野生亚洲象为何一路“逛吃”北迁?》的文章指出,象群北上的原因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找不到返回西双版纳的路线。《开屏新闻》针对网友”将北迁象群引入预设围栏后放归自然“的办法进行了解答。

●最后,指出野象迁移背后的真正问题。如《澎湃新闻》在报道中指出:“人类一边侵吞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一边又将野生动物“萌化”“浪漫化”,这不仅消解了对于野生动物的伤害以及可能产生的人兽冲突,更遮蔽了背后的治理难题”。

(三)规整期

6月10日至今,各媒体根据自身定位给予了报道不同的侧重点,即进入规整期。

官方媒体主要以引导思考人象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

●如《北京青年报》、《云南日报》等所推出的深度报道表明人们反思栖息地面积骤减下人象冲突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主流媒体在前者的基础上也同样关注野象途径地区的恢复情况,《云南发布》于6月12号发文《北迁亚洲象肇事赔偿定损正在进行!公众无需单独购买保险》一文,为民众解释了相关疑惑;

●对外报道为主的媒体将此次事件作为国家形象与地区形象的方法,《中国日报》的文章《画风变了!外媒报道云南象群“没加滤镜”》

……

历数了国际各大媒体

对云南象群的报道

众多国家都认同

在大象们自由行动的背后

是中国在多年间对于

生态和野生象保护的成就

大象火到国外 关于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三、云南野象迁徙的报道问题

(一)重视不够 延误佳期

在第一个报道时期内,野象迁移时间时隔一个月才在各媒体上引爆,刷屏之前媒体的漠然态度值得深思。

虽然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野象在进入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前没有任何报道的意义,如果在野象进入峨山县之前能够引起更多媒体的关注,随之政府对其采取的措施也就可以更早实施,不会错过“遣送的最佳时期”。

(二)人云亦云 缺乏新意

而在第二个报道时期内,大多数主流媒体都起到了正确引导的作用。不过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有每个媒体更为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对头部媒体的言论亦步亦趋。

以“要批判性看待萌化大象”这个观点为例,最初可见于《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的评论中,随后在《观察者网》、公众号“北驿”等媒体中也都出现了类似的观点。并不是要对这种报道方式进行过分苛责,而是希望各媒体在进行报道与评价时可以有更多自己的看法。

(三)过于侧重 陷入片面

最后,进入第三个时期后,虽然媒体结合自身的报道特点进行调整,但也容易走向片面。如《中国日报》进来的报道中,皆为外媒对野象事件的正面报道,但这些报道中又多为大象外形萌、睡觉姿势等话题,相比于国内其他主流媒体将这一事件软化,如果一直以这样的方式报道下去,不利于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保持客观中立、冷静思考的中国媒体形象。

大象火到国外 关于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四、云南野象迁徙的报道创新

(一)发挥新媒体优势 创新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随着AR/VR、5G等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多元,尤其是网络直播的出现,能带给受众沉浸式、场景化体验,因此面对野象迁徙的热点,新闻媒体应该寓教于乐,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形式,在给受众以真实体验的同时,让舆情自然而然的去了解生态环境保护,野象迁移事件发生后,央视频就推出“野象”短视频集锦、并同步上线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慢直播,整合云南森林消防野象航拍画面,实时更新动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同时通过展现人象和谐共生的画面,引领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当地地方媒体需要借鉴的。

(二)打造国家形象 实现“硬宣传”的“软着陆”

互联网时代,国家对外形象的塑造异常重要,以往我国的对外传播往往都是主流媒体以重大会议、重要仪式事件做集中宣传,宣传腔调的叙事模式特别容易引发外国受众的反感,产生逆反效果。野象迁徙事件过后,诸多外媒都采取了议题非政治化的报道,这在当下的国际传播中,尤其在外国习惯性污蔑中国报道中是极其少见的,因此我国各级媒体应把握机遇,一是借助大象形象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减少“文化传播折扣”,二是做好云南的城市传播,为cop15会议做舆论准备,最终实现“硬宣传”的“软着陆”。

(三)和谐与警示 讲究舆论引导艺术

野象迁徙入村后曾吃农户酒糟200余斤、破坏农户庄稼842余亩,媒体就此采访当地受损居民,居民都以谅解的态度来回应,在报道中体现了出来人象和谐共生的画面,并且当地政府也开始为沿途受损居民做损失评估工作;但是有些网络主播为了追求热度、获取流量,冒着被野象袭击的风险,去跟拍野象,这不仅破坏力人象和谐生态,也容易将野象迁徙舆情带偏,因此各大媒体应该为其敲起警钟,抢占舆论制高地,做好舆情监测,既有和谐报道、又有警钟效果,做好舆论引导。

大象火到国外 关于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目前野象迁徙的舆论场已经“出圈”,舆论也随着野象行进地点多次被引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舆情并未出现一边倒现象,而是多元化发展,如在探讨野象为何迁徙时,有人认为是西双版纳保护区栖息地缩减的原因,而有人则认为是整个云南省生态恢复见效的结果。

无论舆情是负面还是正面

最终给媒体的启示是:

实现人象和谐共居、做好保护生态多样性的舆论引导工作是重中之重。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来自缱绻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389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