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的内容是什么

编辑导语:竞品分析应该存在于哪个阶段?若仅仅在产品立项、或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竞品分析,你的产品则可能无法兼顾市场需求与用户需求,这样的竞品分析,效用是相对较低的。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阐述了他对哪些阶段应当使用竞品分析这一问题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的内容是什么

竞品分析是每个产品经理的必修课,之前有人问我,在做一款产品时,什么时候做分析竞品比较合适?我的答案是:它应该存在于产品的每个阶段。

但回想我刚入行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初做产品时,我很喜欢扒着行业头部的竞品看,当时的关注点都停留在功能模块、页面架构和信息结构上。比如,这个页面有啥按钮,它的表单里有哪些字段等。

我也做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整个功能直接搬来的事情。

有一次在做一个查询需求时,有些查询是在业务系统中根本用不上的,但是我看竞品有,就想着我的产品里也要有。

于是磨着开发费劲地做跨库查询,结果上线后根本没人用,导致我成就感为0,还白白浪费了开发的人力。

所以,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竞品分析,不是简单的搬运~

那竞品分析应该怎么做?

随着慢慢产品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意识到,竞品分析应该存在于产品的每个阶段,从立项、定义到设计,其实每一步都需要竞品分析的结果支撑。

一、产品立项

竞品分析在产品立项阶段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产品的可行性与机会点。

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有竞争对手的(我想把几乎去掉,但是道行浅,不敢放肆),如果一个产品敢站出来说「我没有竞争对手!」,那我觉得有可能这个产品的存在有可能就是个伪需求。

毕竟连马斯克做的高大上火箭生意,也不仅仅只有他一家,电动车企业更是不胜枚举,往往越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大家介入的越多。

那么在立项前,我们就要对整个行业,以及行业中竞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优劣势做对比,摸清竞品的产品定位、用户群体和商业模式。

这个阶段的竞品分析,需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可以对每一家有代表性的竞品去做SWOT分析。

S(Strengths):优势W (Weaknesses):劣势O (opportunities):机会T (threats):威胁

对于竞品,我们重点要做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尽可能收集竞品的市场资料,以及产品发力的侧重点和不足处。

优势部分是竞品客观存在的,不足会有主观成分存在。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些不足,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弄清楚它的市场定位。

拿到竞品的优劣势,结合市场情况,我们就要根据自己团队的可用资源做内部的SWOT分析,挖掘产品的机会和威胁。

总结一下:竞品分析在这个阶段的意义就是找到市场空白点,找到竞品优劣点,找到自己的机会点。

二、产品定义

竞品分析在产品定义阶段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做的范围。

如果我们在立项前找到了产品的机会点,就证明了可行性,接下来要对产品进行定义。

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包含哪些功能,优先级是如何。

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多的试用竞品,过程中要归纳总结两类需求。

一是通用需求,就是这个行业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那些弯子。

比如做物联网平台,就肯定涉及到设备管理模块,里面一般分为通信网关管理和设备管理,这时你找几个头部的大竞品参照下,汇总下它们的参数列表,就可以整理出一个参数库,虽然你也并不会用到所有的参数,但是它可以帮助你查漏补缺,扩展知识视野。

二是差异化需求,就是我们能做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需求。

我们要尽量不去走别人的老路,除非你的资源可以把别人的老路堵死,但是这种硬碰硬,总是会出现两败俱伤。

什么叫差异化,当年智联和前程无忧占据招聘行业市场时,boss直聘推出「找工作,和老板谈」,节省面试中间环节,大大提高应聘效率,独树一帜的崛起了,才有今天的市场成绩。

接着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用户群体和团队资源,确定好产品规划和需求优先级。

所以,通过竞品分析去梳理通用需求,挖掘差异化需求,找到属于自己产品的打法。

三、产品设计

竞品分析在产品设计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用户体验和视觉效果。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交互方法和设计理念,做到对用户友好,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除了要看头部用户的用户体验与流程,我们还可以根据用户群体属性,去分析一些同用户群体的设计理念。

比如,我们的用户群体是年轻人,那么就可以去参照一下小红书、即刻、B站的设计风格以及交互,借鉴一些成熟的方式,顺延用户的使用习惯,减少学习成本,让用户在感官上更容易接受。

总结下来,竞品分析可以让我们的产品容易上手,don’t make user think。

四、写在最后

竞品分析绝对不仅仅是直接搬运,我们要在每个阶段结合自身的资源以及用户去恰当的使用,分析也不要停留在产品表面。

产品的战略、定位以及设计,我们都可以正反两个方向去使用,该打差异的时候打差异,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

很多人都写过大而全的竞品分析报告,如果你也写过,回去再仔细看看,按照上面三个方向归下类,应该会有新的收获。

作者:郑多多;公众号:思考的郑多多(ID:zhengduoduo2022),专注于产品设计与个人成长。

本文由 @郑多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来自长风月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159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