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什么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经典,但不少《三国志》原著主义者认为《三国演义》很多故事都是编造的,而且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张冠李戴的事件很多。

史学经典值得尊重,但演义小说又不是历史专著,终归是小说,要遵循小说的一些章法。读者觉得小说精彩,可能进而去看史学专著,有些专著让人读之无味,这就是小说的成功改编,有些专著让读者觉得比小说还精彩,这就是小说和史书互相辉映。《史记》肯定比一些据其改编的小说还精彩,而《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是经典。

什么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从史学价值来讲,陈寿的《三国志》原著成也精简失也精简,成功是因为原著无论是语言还是叙事都很简练,而且贵在真实,毛病是事件只写结果很少详述过程,所以有裴松之注补其不足。

而裴注问题很大很大。个人以为裴注有两大缺点,一是喜欢在注疏中夹杂很多个人议论,所谓“臣松之以为”,某些考据事实还是很有益,但很多个人的意见都没说在点上,让人很难信服;二是注解里的引用来源很多不实之处,不管引用来源真实与否,他觉得与这事有关,可以补充陈寿书写的细节不足,就补充进来,当然有的他也明确说明所引用的内容不实,但很多他都没有说明。而即便说明了“此事真实性存疑”甚至“荒谬”,但这种荒谬不足信的东西他还是引用进来,这些内容往往故事性很强,细节又丰富,也难怪很多读者会将裴注中的谬论流传。

什么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如果有人说《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都是编造,不如看《三国志》云云,我告诉你,看了《三国志》特别是有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你会发现《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都是来之有据的。反而不得不佩服罗贯中,他是熟读了裴注《三国志》。

《三国演义》只是为了小说需要,将某些事件张冠李戴,而这些事件有些来自陈寿原著,更多的往往来自裴松之的注解,不能说是胡乱编造。

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实斩华雄者乃孙坚。《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什么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如“诸葛祭坛借东风”,火烧赤壁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由诸葛亮设坛祭风,近乎装神弄鬼。这一情节在《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中确实能找到灵感来源,裴注引虞溥《江表传》中有“时东南风急”五字。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也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苏轼《赤壁怀古》也是“遥想公瑾当年”,可见与东风联系在一起的是周瑜,而周瑜生在长江边,自然更善于观测江水和风向。所以赤壁一战,能“借”得东风的应该是周瑜。

说到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有庞统献连环计给曹操下套,而《三国志》原文中确实有曹军战船首尾相连一事,而指出曹军连环船的不是庞统而是欲诈降的黄盖。

《周瑜传》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什么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借箭的其实是孙权,事据裴注所引鱼豢《魏略》,孙权的船因为一面被射了很多箭差点翻船,调转船头使另一面也射满箭才维持平衡!真实性极不靠谱。

《魏略》曰:(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什么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如“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三国演义》中演绎得非常精彩,故事流传到民间也是家喻户晓,还出过风靡一时的智力游戏“华容道”。这个故事本来自裴注所引乐资《山阳公载记》:

“(曹)公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但该书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曹操确实曾败走华容道,但败走华容道的其实还有关羽。据裴松之引用的吴国官修史书《吴书》记载,“(孙桓)从讨关羽于华容,诱羽余党,得五千人,牛马器械甚众。”孙桓当年才22岁,一代名将关羽过华容道竟被小儿欺凌,5000人被俘虏。

《三国演义》中很多“虚构”的故事在《三国志》中都可以找到来源,其他类似例子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本文来自从筠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215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