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消灭魏博牙兵牙将之后,朱温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在此前不久,朱温的军队还在南部夺取了赵匡凝占据的荆襄地区。此时此刻,朱温已成为残唐无可争议的霸主,只要是单挑,朱温有实力辗压任何一个实力派。

甚至而言,单纯的力量对比,陕西的李茂贞、山西的李克用、河北的刘仁恭加起来,也不能与朱温相提并论。

此时的北方五省,朱温一个人就占据了接近四个省的地盘,其它三个强敌的地盘加起来,恐怕也就一个省多一点。

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乐观的估计,朱温统一北方,已没有什么悬念了,所以朱温在消灭魏博牙兵牙将后,就率军进攻刘仁恭,意图一举兼并整个河北省。

面对朱温的进攻,刘仁恭马上向李克用申请救援。李克用一看刘仁恭发出救援,一时有些矛盾。因为从情感上,李克用实在不想救援刘仁恭,要知道李克用被刘仁恭玩弄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问题是,从理性上,李克用必须得救援刘仁恭,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刘仁恭被清理出局,李克用就更没有机会逃过朱温的兼并了。

用李存勖的话说,天下(其实是北方)已经被朱温占据了十之七八,现在如果不救援刘仁恭,我们以后还和谁联合起来对抗朱温呢?

在这种背景下,李克用一度有点意气用事,但是终于还是决定救援刘仁恭。

当然了,李克用在帮助刘仁恭时,提出的条件是,我帮助你可以。但是必须得用围魏救赵的方式,这种救援方式从理论上、实际上、操作上,都是非常管用的,刘仁恭自然不能拒绝。

在这种背景下,李克用就让刘仁恭率军事主力到山西,和他一块联手进攻朱温占据的潞州。你别说,这种方法的确非常管用,因为朱温军事主力在河北沧州一线,突然听到李克用、刘仁恭联手进攻潞州,自然只能撤军回防潞州。

如果仅仅是李克用、刘仁恭联军进攻潞州,朱温感觉到的压力,或许还比较小一些。

问题是,在这个关键时候,镇守潞州的丁会,突然倒向了李克用一边,这意味着朱温占据的潞州,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突然失守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朱温继续把军事主力留在河北战场,后果就有可能非常严重。

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丁会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候,突然倒向李克用呢?

这个从史书上找不到太有价值的答案,因为据史书所说,这就是因为朱温杀了唐昭宗,所以丁会对朱温非常失望,于是决定弃暗投明倒向李克用一边。

就我感觉,这种理由通常只是外交词令,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丁会跟着黄巢叛乱起家,后来一直紧跟朱温混,在这种人心中,皇帝到底多少钱一斤?恐怕他们也不知道。

所以,更比较符合情理的答案,自然是随着朱温势力越来越大,朱温手下的大佬,明显感觉到了朱温削藩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所以开始和反对朱温的力量达成了某种默契。

不管怎么说,因为丁会的突然背叛,朱温莫名其妙地就把战略要地潞州弄丢了。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自然没有心思继续率主力军留在河北战场了。

当时的朱温,夺取刘仁恭占据的沧州,本来已没有什么悬念了。要知道,当时的沧州,已随时快进入人吃人的阶段了,而朱温运往沧州战场的物资,却是堆积如山。以至于朱温突然听到潞州有事,决定撤军回去时,粮草多的都运不走,只能就地大批销毁。

据说,朱温留在水路上的粮草,大批沉船沉入水中销毁;留在陆地上的粮草,大批放火焚烧。

看着朱温这样糟蹋粮草,刘守文(刘仁恭的儿子)派人对朱温说,您打着解放河北的旗号进攻我们,现在河北百姓天天有饿死的人,您在撤军时,竟然成堆的销毁粮食,也不愿意留一些救济河北的百姓,您说您是人民的军队,谁会相信呢?

朱温一听也是这个道理,于是在撤军时,就留下大批粮草,用于救济沧州百姓。

总的来说,朱温本来有席卷河北的机会,但是因为刘仁恭、李克用实现联手,关键是,朱温的老兄弟丁会在这个关键时候突然投敌,于是朱温只能眼睁睁看着就要煮熟的鸭子飞了。

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如果朱温此时死了,他的历史形象虽然不敢说完美,甚至依然会被史书丑化。但是肯定会给人们留下无数的幻想空间。

在整个残唐时代,朱温白手起家,最后,一路混成了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在半决赛阶段,依然可以打得李克用、李茂贞、刘仁恭都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只是因为自己小弟的突然背叛,让朱温暂时失利,但是这种失利,显然没有让朱温伤筋动骨,关键是,面对朱温从前的辉煌战绩,以及面对朱温拥有辗压对手的实力,谁敢说朱温不会经过短暂的休养,就能继续胖揍他的对手呢?

总的来说,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单看此时的形势,谁也得承认朱温统一北方,已到了临门猛射的阶段了。

关键是,此时的契丹还不是多强大的敌人,因此此时的契丹刚刚走出部落联盟的阶段,朱温称帝时,契丹阿保机都得选择向朱温称臣。

更夸张的还在于,阿保机希望朱温封他为王,朱温还告诉他,封王可以,但是这个得看你的表现,如果表现不好,我是不会封你为王的。

当然了,朱温对契丹阿保机这样牛,绝不是因为朱温夜郎自大。

事实上,此时的契丹对中原王朝而言,还不是多危险的敌人。契丹的真正崛起,是在唐明宗时代,在朱温时代,不要说别人了,就是幽州的刘仁恭,也能把契丹收拾得叫苦不迭。

关于契丹阿保机让刘仁恭收拾得有多惨,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习知契丹情伪,常选将练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岭击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辄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常以良马赂仁恭买牧地。契丹王阿保机遣其妻兄阿钵将万骑寇渝关,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伪与之和,设幄犒飨于城外,酒酣,伏兵执之以入。虏众大哭,契丹以重赂请于仁恭,然后归之。

如果朱温此时死了,人们难免会说,假如朱温活着,他肯定能很快统一北方,然后吊打契丹;统一江南。这样一来,我大汉民族哪有后来的屈辱呢?

问题是,朱温好死不死,多活了几年,于是人们的所有幻想都消失了。因为朱温随后的若干年,等待他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挫折,人们终于发现,朱温活着,就凭他那副德性,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李存勖如果在灭梁后就死了,那形象肯定就完美了。

因为从李存勖当时的情形去看,李存勖不死,吊打契丹、平定江南,似乎就是手到擒来的事。问题是,李存勖好死不死,人们终于发现,李存勖活着,就凭他那副德性,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赵光义在消灭北汉时死了,形象肯定也会比较完美了。问题是他多活了许多年。

柴世宗被人们吹得神乎其神,仅仅是因为他死得比较及时。人们说柴世宗比赵大、赵二牛,问题是,柴世宗活着的时候,连个北汉都无法消灭,更不用说收复幽云十六州了。

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总的来说,朱温不死,他就还得继续努力。

在讨伐河北刘仁恭失败,且因为丁会背叛丢失潞州后,朱温大约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就是尊崇皇帝,然后建立一个以大唐皇帝为中心的军事贵族集团共同控制的帝国。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朱温的统治,但是它的缺点,就是这个新兴的集团,会变得更脆弱,因为这种军事贵族联盟性质的集团,随时可以分崩离析的。

下策自然就是称帝,旗帜鲜明的加强对下面的控制。

这种选择的优点,就是可以名正言顺的加强对自己势力范围的控制。它的缺点就是,会让反对者有更充足的反对理由。因为你这就是篡位啊。虽然说,大家都也不把大唐皇帝当回事,但是你敢篡位,人们肯定会拿这件事作文章的。更主要的是,你这样加强中央集权,手下的大佬、或是与你合作的盟友,难免会因为恐惧、或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站在你的对立面。

中策是什么呢?就是削弱以大唐皇帝为中心的政府,加强对他的控制。

事实上,朱温此前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所以他杀了昭宗,换了一个年幼的皇帝,屠杀中央政府官员,让自己一系的力量完全控制中央政府。但是结果呢?依然引来了难以控制的后果。丁会就是借口朱温杀昭宗,所以才反叛朱温的。

此时的朱温,陷入了战略上的大抉择中,那就是他应不应该称帝呢?

因为朱温称帝后,事业那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从朱温称帝中,寻找朱温失败的原因。其实呢,朱温的失败,与称帝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

李茂贞、李克用、刘仁恭、王建几个强藩在反对朱温时,总喜欢拿朱温背叛皇帝说事。问题是,就李茂贞、李克用、刘仁恭、王建之类的人,真知道皇帝多少钱一斤?

朱温此时最大的问题是,不管朱温称帝或是不称帝,只要他敢进行中央集权,他手下的大佬就会渐渐与他越来越离心离德。

而朱温的困境在于,如果他不加强中央集权,他手下的大佬就会拥有与他分庭抗礼的权力,在关键时候,还可能会和敌人实现某种联合。

最简单而言,丁会在关键时候,可以带着潞州倒向李克用,其它大佬在关键时候,也可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问题是,如果朱温加强中央集权,他手下的大佬或因为恐惧,或因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更会随时倒向敌人一边。最简单而言,刘知俊后来夺取关中地区,倒向了李茂贞一边,虽然朱温派人夺回了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但是因为刘知俊与李茂贞联手,朱温对关中的控制力明显削弱了。

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这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以及五代皇帝共同的问题。

你加强中央集权,似乎是一种错,你不加强中央集权,似乎还是一种错。在这种背景下,所有的统治者都只能在这种危险的平衡中,不断试图加强中央集权。

朱温称帝的价值在于,愿意站在朱温一边的人,可以更加名正言顺了。

最经典的就是契丹阿保机也开始奉朱温为正朔,甚至而言,阿保机一直希望朱温正式封他为王。

再经典一些,就是江南除了淮南杨行密一系、川蜀王建一系,其它诸侯都开始奉朱温为正朔,使用梁帝国的年号了。

从这层意义上,朱温称帝后,从政治意义上,是对朱温有利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几个敌人。李茂贞、王建、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几系力量,不论朱温怎么做,他们也会拼命反抗朱温的;而江南那些比较弱的诸侯、或是长城以北的契丹,却会因为朱温称帝,可以更加名正言顺的站在了朱温一边。

但是朱温的困境在于,不论他称帝或是不称帝,他已威胁了与他分庭抗礼的几大强藩(陕西的李茂贞、山西的李克用、河北的刘仁恭、川蜀的王建),同时也威胁了暂时臣服于他的诸侯(比如镇州、定州),更有意无意地威胁了跟随在他身后的大佬,所以这些力量,难免会此起彼伏的反对他,更会很容易达成某种默契与合作。

朱温称帝了,于是等待他的,是不断受到挫折;问题是,朱温不称帝,相关的挫折就会避免吗?估计也是很难的。

朱温称帝后,梁晋争霸战开始进入白热化,而最富戏剧性的过程就是,已被朱温逼到山西一隅之地的李克用一系,开始绝地反击,并且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最后朱温终于在一次重大失败后倒下了,临死前,朱温对自己构建的帝国,也是充满了危机感,因为自己都被李存勖打得一退再退,自己儿子能抵挡住李存勖的继续进攻吗?朱温实在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当然了,这是后话。

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朱温称帝,意味着残唐时代彻底结束了。

残唐时代,从公元880年,黄巢入长安开始,到朱温公元907年称帝,历时27年。

此后,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就是历史上的五代时期,历时53年。

说起这五代,人们觉得很复杂,其实呢,往简单点说,所谓的五代,其实只有两代。因为梁灭亡后,后面的四代、甚至是大宋。都是后唐帝国一脉相承下来的。

李存勖灭梁后,有点痴捏呆傻,于是李存勖的干哥哥李嗣源取代了他。

李嗣源死后,李嗣源的亲儿子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李嗣源的干儿子李存珂取代了他。

李存珂死后,李存珂的亲儿子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李存珂的妹夫石敬瑭取代了他。

石敬瑭死后,石敬瑭的儿子不能胜任相关工作,石敬瑭的亲密战友刘知远取代了他。

刘知远死后,刘知远的儿子不能胜任相关工作,于是刘知远的亲密战友郭威取代了他。

郭威死后,郭威的养子柴荣继位。柴荣死后,柴荣的儿子不能胜任相关工作,于是柴荣的亲密战友赵匡胤取代了他。

后来,赵匡胤死了,赵匡胤的儿子不能胜任相关工作,于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取代了他。

赵光义死后,这种皇帝轮流坐庄的事,终于结束了。于是,父死子继终于成为常态了!

这样说来,什么五代,唐晋汉周、甚至加上宋,也就是后唐一系轮流坐庄罢了。

因为从朱温称帝,到大宋建立还有53年。所以许多著名的人物还没有正式登场,最经典的人物,就是五代的不倒翁冯道,此时还没有正式走上政治舞台;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此时还没有出生呢。

朱温为什么能在天下藩,朱元璋为什么要设藩王

本文来自假相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333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