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玩具叫洋什么(外国的玩具洋具是什么)

题图:上海振艺玩具厂于20世纪20年代生产的发条铁皮玩具车

陈国泰被玩具发烧友们称作“玩具大王”。因为热爱中国玩具,从儿时的纯收藏到后来的研究和参与制作,自记事起便沉浸在“小玩意”的世界中。他耗时30年爬梳历史档案,访问原国营玩具厂老人及设计师,从中整理出近代中国玩具工业的发展脉络,四易其稿,完成《中国小玩意》一书。

摘录部分选自“上海玩具工业(1894年—1918年)”一章,有删节。

外国的玩具叫洋什么(外国的玩具洋具是什么)

《中国小玩意》陈国泰 著上海三联出版社

洋玩具的输入是一次文化冲击

上海是中国近代的工商业中心。鸦片战争前,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杂货店,一般只以售卖手工业品为主,如扇子、香烛、土产、小五金等。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西方人不断从世界各地涌进这东方的大都市。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洋货也开始从欧洲各国输入,加上洋人大量涌进,亦开始为上海创造和形成一个新的市场需求。

19世纪70年代,洋火、洋油、洋伞等陆续登陆上海市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市,上海也是西洋玩具最早输入的亚洲城市之一。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记述,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洋货如玩具、洋钟、洋针、洋烟等的进口数量,有一年比一年增加的趋势。又根据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海关数据,该年的洋玩具进口额已达20多万元。

中日甲午战争后,东洋货也开始大量输入上海。虽然暂没有发现任何历史数据显示因东西洋玩具的输入,使上海的传统玩具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传统玩具工业,因西方玩具的输入而开始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中国上海的玩具行业成形于19世纪末,当时的玩具商贩和玩具手工艺人集中在南市老城隍庙一带,用简单的原材料生产着基本的传统小玩具,如摇鼓、扯铃、小铜锣、瓜皮纸球等以作出售。

1909年(清宣统元年),美国传教士伊萨克·泰勒·何德兰曾在他的著作《The Chinese Boy and Girl》(《中国男孩和女孩》,编者注)中提到一些当时的中国玩具发展,书中说:

不必期望中国会有玩具制造业或者儿童教育学,与西方国家的玩具相比较,中国所制作的玩具在款式上比较少,复杂度和像真度也较低,而且并不那么昂贵,或者更像是一两个世纪以前的产品,中国玩具缺乏复杂的科学原理。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八音盒,也没看过那种会做出眼睛开合的洋娃娃,虽然原理十分简单,但中国至今还不懂得如何生产出那种可用发条驱动的玩具。

外国的玩具叫洋什么(外国的玩具洋具是什么)

1949年前的上海玩具工业

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玩具制造商已开始懂得利用机械来大量生产玩具。并且利用新的销售技术,如给顾客发出几十页的商品目录单,去持续扩大市场和刺激消费者的渴望。因此当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间玩具艺人还在继续生产着几百年前的玩具时,西洋玩具的输入,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文化冲击。

不可否认,清末民初的中国玩具制造业与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玩具工业比较,非常落后。因此,当西方的科技、玩具及商业运作模式输入中国后就逐渐影响、带动甚至改变了上世纪上海的玩具工业模式。但真正加速近代玩具工业的改革与蜕变,却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一役的惨败之后。

玩具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

玩具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本无中外之分。但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西方的玩具制造商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玩具的设计上,从而生产出既好玩又有趣,又带教育意味的新产品,为西方玩具工业创造了有利的商机。

德国的纽伦堡是欧洲的玩具王国,从17世纪开始就以生产木玩具而闻名。进入18世纪,德国人就已开始用锡来制造迷你玩具兵,以灌输儿童保家卫国的思想,其中尤以希伯特为锡制玩具大师级代表人物。到了19世纪,玩具的种类更是丰富多彩:以种类来分,除了玩具兵,还有瓷娃娃、蜡制娃娃、纸浆混胶娃娃、提线人偶、音乐盒、活动玩具书、木马、玩具火车等;而以原料来分,就有木制、布制、纸制和金属制。金属玩具当中又以马口铁玩具为欧洲乃至美洲一百多年来主流的玩具工业之一。

马口铁是一种镀锡的低碳薄铁板,因为软硬适中,非常适合冲压和制作成简单的玩具,如马车、万花筒、喇叭、动物和人物等,而随着文化的发展与工业的进步,西方利用马口铁制造的玩具更趋多样化。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加上玩具图案在当时均由人工逐件手绘而成,因此铁皮玩具未能大规模生产与发展。一直到19世纪末,铁皮印刷机的发明和把发条原理应用到玩具上的技术取得突破,才真正加快了马口铁玩具的发展。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德国的铁皮玩具厂家就已逐渐形成,1826年创立的赫斯公司、1859年创立的马克林公司、1865年创立的宾格公司等都是西方铁皮玩具界的佼佼者。进入20世纪初,单在德国纽伦堡及菲尔特附近的金属玩具工厂就有将近200 家,这还不包括德国境内的其他城市和欧美其他国家的金属玩具生产商。

在两极化发展中继续生存

有关西洋玩具出现在中国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同文馆出身的翻译员张德彝所写的《欧美环游记》一书中。张德彝在书中对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美利坚合众国所看到的多种儿童玩具,如蒸汽火车、木马、氢气球、玻璃弹子等都有着详细的描述:

本巷卖有火轮车式。车长7寸,宽3寸,高5寸,质系黄铜,烟筒、轮机、水管、煤槽各器皆备,与大车无异。另一木圈,周约丈许,上安铁辙如环形。欲演其车,即燃洒以代煤,令水沸激,轮自能驰绕木圈之上……

……有售红皮球者,大者如瓜,小者如桃,下系长线,自行上升……

……外国幼童玩意颇多,有玩石球者,系以海面白石作球,亦有玻璃者,绘以五彩,起自荷兰。

反观中国制作的玩具,与西洋货相比,虽然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是缺乏了当代的科学原理;艺术性虽高,但式样却非常呆板。然而正值内忧外患,老百姓们的生活都非常艰苦,玩具既非生活必需品,能省即省,于是中国的传统玩具工业就这样处在一种自然经济状态下,虽不致赔本经营,发展却极为缓慢。

另一方面,西洋玩具又绝非一般有能力者可负担购买。根据山东济南华和公司清末的西洋货发行价目单中,就很清楚标明了一只西洋发条机械活动人的售价是3000文(三两银子),一辆机械电车的售价是600文至8000文(八两银子)左右。而当时清光绪年间的生活物价,一个鸡蛋约3—5文钱,一斤牛肉约25文钱,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300—1500文钱。因此形成了清末的中国玩具市场渐渐步向两极化发展,既有廉价的中国货在市集上叫卖,也有昂贵的西洋货在百货公司销售,从而使中国的传统玩具工业得以保有继续生存的空间。

中日甲午战争一役后,日本与清政府先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及《通商航海条约》。在《通商航海条约》下,规定日本臣民运进中国或日本运进中国之货物税赋、厘金、杂项等各项款额,一律豁免,这使东洋货比国货在成本及价钱上更具优势,加上东洋玩具的新奇有趣,使上海的玩具市场自甲午战争一役后,演变成三分天下。

东洋玩具也经历了“明治维新”

日本的玩具工业历史源远流长,与中国玩具工业一样,同为传统的手工艺品。但被美国于1850年打开大门,结束了200余年闭关锁国的历史后,日本开始积极与西方国家展开贸易和接触。1868年,日本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号令,废除幕府制度,实行“明治维新”,开始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办教育、兴工厂,并引进西方技术和产物。

外国的玩具叫洋什么(外国的玩具洋具是什么)

成立于明治时代的东京北村玩具店及其出版的玩具目录

德国制马口铁玩具于明治初年传入日本。洋玩具的输入使日本的传统玩具制造者非常震惊。但震撼之余,亦开始寻求突破,并尝试通过模仿西洋玩具,以制作出纯日本制的铁皮玩具供应市场。无奈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早期日本产的铁皮玩具非常容易损坏,颜料也容易剥落,虽然价格比西洋玩具便宜,但终究因为制作成本高昂而未能在市场上普及。

初期的日本铁皮玩具,一般是敲打成形,再配以轮子和长线,以拖拉玩耍为主,结构非常简单。一直到1882年(明治十五年),铜质弹簧的发明,才改变了玩具的式样而诞生了第一代的日本机动玩具。接着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日本人小岛长藏氏引进德国新式铁皮印刷机后,日本产铁皮玩具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始终因印刷及制作成本高居不下而未能打开市场。

甲午战争一役,清政府大败并赔款二万万两白银于日本,这相当于日本全国三年总收入,间接扶植了日本轻、重工业,而日本的玩具工业也在此时开始起飞。1909—1910年(明治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海罗氏”轻便式铁皮印刷机的发明,加上新式冲床被引进日本,印刷及制作铁皮玩具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产量接着提高,使日本一跃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玩具制造国之一。

新一代民族资本玩具工业萌芽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学习西方经营模式,充分掌握与了解市场的变化。而且为了配合及适应市场,愿意对自己的商品加以改良,以达到增加竞争力和扩大市场的目的。加上特设情报机关,调查中国各商店经理的名字,所销售之品种和对象,甚至购买英、美两国之进口洋货,寄回日本工厂研究,做进一步改良以适合中国市场。

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中日贸易扩大,到上海发展和居留的日本人开始增多。据1906年2月日本总领事馆统计,在上海居留的日本人已有5825人,其中以长崎人最多。早期到上海的长崎人大多数是零售商人,虽然最初在上海的经商活动都不太成功,但长崎人很快就以顾客的角度出发,为了更易于在中国推销日货,不仅宴客搞排场和赠送样品,还积极拉拢华商,于是原本售卖华洋杂货的商店,也开始逐步改销日货。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国货无法和东洋货竞争。东洋玩具的大量输入上海市场,使原本已经营日渐困难的中国传统玩具业更为艰难。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大败后,开始认为以日本区区小国,竟能在数十年间变得如此强盛,实在不可思议,于是学习日本成为当务之急。这股学习风气不仅涉及上至工业、军事、司法制度,下至教育行政、文化、商业经营、实业管理,同时也包括了小如玩具等轻工业。

直隶河间府士绅王用先就曾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管理时,买进多种日本制幼儿玩具,以作为日后制作中国玩具的参考。1910年(宣统二年),留日学生姜俊彦也从日本带回制造赛璐珞玩具的模具,并于第二年创办了中国上海第一家赛璐珞玩具工厂,名为大中华工厂。虽然东洋玩具从清末民初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仍不断对中国输入,但事实上经过不断的考察、学习和模仿,整个中国玩具工业正在开始转型,新一代的民族资本玩具工业亦正在萌芽。

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上海终于出现了第一家国产的范永盛金属玩具工厂,利用马口铁皮边角余料或废旧饼干罐生产一些简单非机动性的铁皮玩具如摇铃、小船、不倒翁等。1915年,应市场需要,大中华工厂扩充为大中华赛璐珞股份有限公司。

外国的玩具叫洋什么(外国的玩具洋具是什么)

当时的国产玩具广告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设立玩具部,并于翌年开始制造教育玩具。1918年,中国第一台有花洋铁皮印刷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引进。加上1919年,上海爱国玩具厂及上海振艺机制儿童教育玩具厂等的成立,中国玩具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德国、法国等列强无暇顾及远东市场,加上日本驻华公使于1915年,单方面向中国当时的总统袁世凯提呈《二十一条》,引起了极大的公愤,日货开始被抵制,才真正加快了中国的民族玩具工业的发展。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来源:作者:陈国泰

本文来自分无痕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359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