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计算公式(城镇化率的计算)

编者按:近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客观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青年发展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勾勒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其中,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1%。如何看待这一数据?人民网邀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元凯进行解读。

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表明,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比十年前增加15.3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指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当前,城镇化率已经成为客观反映国家或地区城镇化进程,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于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一数据,白皮书指出,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元凯表示,白皮书指出的“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就是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所得成就在青年人口上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青年作为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不断奉献青春力量,提升大局贡献度的群体缩影。

“可以说,当前青年群体的城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基本走向和推进速度。抓住了青年人口城镇化就抓住了国家整体的城镇化建设。”郭元凯指出。

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围绕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白皮书还指出,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

在郭元凯看来,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一数据背后折射了两个事实――

一是改革为青年人口的自由流动、发展渠道的进一步畅通提供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从居民户籍类型的统一到‘无户籍’人员纳入统筹管理,再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分落户等政策的落地落实,越来越多青年共享改革成果,实现了城城、城乡的自由流动,青年日益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力量。”郭元凯表示。

从发展渠道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类新兴产业与业态不断涌现,青年在各领域施展才华,实现了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上升渠道也更顺畅。

第二,这一数据也体现出人口结构变迁下青年与城市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2020年底,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为4.01亿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8.42%,比2010年下降6.38个百分点,青年人口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阶段,也促进城市发展向更高层次跃升的阶段。青年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价值更加凸显。”郭元凯指出。

从更新理念、搭建平台和强化保障推进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

可以看到,青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从各地统计数据来看,城镇化率越高的城市,其青年人口比例则越高。

青年群体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成为各地“抢人大战”的重要原因,城市与青年之间“同频共振”“相向而行”也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发展目标。郭元凯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推动青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

“建议今后从更新理念、搭建平台和强化保障三个方面纵深推进。”郭元凯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树立“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定位城市发展与青年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城市与青年双向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城市环境,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摆在城市整体工作中去谋划布局。

其次,要不断搭建激发青年担当作为的广阔平台。青年既是城市发展红利的享有者,也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核心就是使青年在城市治理全领域的主动参与,要通过平台建设发挥好青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有效强化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并不仅仅是数字的攀升,更多是城市有效支撑青年发展的强大保障体系的完善。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公平原则,从青年视角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构建普惠性更强的青年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本文来自别矫情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374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