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嗖最新骗局可以立案吗(嗖嗖身边涉嫌传销)

经过持续整顿,我国私募行业规范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均有所提高。但相比持牌机构,私募基金整体合规风控水平偏低,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多发,风险事件频发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转。对此,我会近年来持续加大私募基金领域专项检查执法力度,深化市场乱象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会同有关部门平稳有序推进私募基金风险化解。五年来组织1.4万余家私募机构自查,现场检查1700余家,处理处罚或移送涉嫌犯罪线索400余家,指导基金业协会清理1.4万余家“空壳”、失联、不具备展业条件、严重违规的私募机构,避免了风险的进一步积累,按行业整体机构数量来看,私募基金风险发生率为0.39%,总体可控。

但我们也看到,当前私募基金领域最大的“毒瘤”、对人民群众财产最大的威胁主要是假私募之名行诈骗之实的犯罪活动风险,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这些非法集资的“伪私募”,骗取登记备案,披上了“私募基金”的皮,背地里却干着违法犯罪的事,让私募基金“背了锅”,败坏了行业形象,引起了社会公众对私募基金的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这些“伪私募”,动机不纯,欺上瞒下,精心策划不易被外界看懂的复杂结构,刻意隐匿受益所有权和控制关系,幕后操纵,将控制的“私募机构”作为“提款机”,通过虚构标的、设立资金池、期限错配等手段,挪用、转移基金财产,隐瞒资金真实去向,自融自担、庞氏骗局,欺骗监管机构,逃避监管,混淆“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资”的界限,辅以花样翻新的作案“套路”和误导性宣传、虚假宣传,极易诱惑人民群众上当受骗,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钱袋子”。

从本质上讲,这些机构已经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伪私募”,是“非法集资”,是“金融诈骗”;这些机构所引发的风险已经脱离私募基金风险的范畴,转而成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风险。然而,当下“伪私募”的存在却还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土壤:一方面,我国社会整体诚信水平不高,容易滋生刻意甚至是精心策划的金融诈骗,一些动机不纯的私募机构往往从事欺诈、不法行为及其他投机行为。融资方也不乏恶意逃废债、失联跑路等威胁投资者资金安全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私募基金投资者85%为自然人投资者,自然人投资者对私募基金性质特点和风险收益特征认识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对私募机构和融资项目了解不充分,对信息披露监督较少,刚性兑付预期根深蒂固,私募投资者的不成熟也给违法违规行为以可乘之机。

因此,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的“伪私募”,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公检法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行动,也需要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理性投资文化,提高人民群众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更有赖于人民群众炼就“火眼金睛”,辨真伪、识风险、不参与、敢揭发,实现全社会、全行业、全生态链对“伪私募”的联防共治,消除“伪私募”生存的社会土壤,让其无所遁形,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私募部在总结近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的基础上,会同我会北京局、天津局、吉林局、黑龙江局、江苏局、安徽局、湖北局、湖南局、广东局、重庆局、四川局、云南局、深圳局、宁波局、厦门局、青岛局联合编写了《私募基金违法违规典型案例集(2019)》。案例集以当下社会公众对私募基金的误解,按照“持牌金融机构”篇、“公开宣传”篇、“保本保收益”篇、“合格投资者”篇、“托管账户”篇、“集团实力雄厚”篇的顺序,最终落脚到非法集资篇,逐步揭开假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的真面目,以期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集团实力雄厚”篇

近年来,私募基金领域集团化经营趋势明显,同一实际控制人设立多家私募机构所形成的“集团化私募机构”往往管理规模庞大、涉及投资者众多,在行业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但是,也有一些私募机构,动机不纯,利用集团化造势,搭建集团化架构,给外界一种板块丰富、整体实力强、抗风险能力强、跑路风险低的良好形象,进行非法集资,极易诱惑人民群众上当受骗。

“集团化”它就是个大忽悠

——“独角兽”商会平台背后隐藏的涉非灰影

打开T共享控股集团印发的宣传册,映入眼帘的便是“孵化独角兽 助力中国梦”的宣传标语,集团号称“全球通O2O超级商务平台,是中国最大的独角兽企业孵化器”。T集团全国共有几十家公司,包含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而真正走进该公司时,却发现看似“高大上”的背后却笼罩着涉嫌非法集资的灰影,所谓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却是不务正业、无证驾驶、自吹自擂、管理混乱的“草包心”:

一是不务正业。U公司是T集团旗下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自2015年备案以来,仅管理一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品规模仅510万元,且2016年以来未收取基金管理费,公司人员主要从事与私募基金不相关的活动。

二是无证驾驶。U公司自2014年9月至今,已变更5任总经理,高管变动频繁,公司人员众多且流动性大,公司投资主管李某某、王某某,投资专员孙某某等均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三是管理混乱。T共享平台旗下子公司U公司与V公司共用办公场地、财务、行政、人事等,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也均相同,但费用均由U公司承担。监管部门访谈中也发现,U公司总经理吴某某对于公司整体运作情况竟然不了解,合规风控总监何某某也未独立履行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评价、报告和建议的职能。同时,U公司以及关联方的资金投资标的均与T控股存在关联关系。

四是自吹自擂。T集团网站、U公司的宣传墙及宣传资料随处可见其与大量名人的合照,内容包含T控股董事长卢某某与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国内外领导人或名人的会见和合作。该公司大量宣传过往业绩且强调收益,弱化风险,宣传内容显示“嗖嗖身边:4个月市场扩大100倍;汉邦剪裁:12个月股权价值增长12倍;“最安全的投资平台——TJ独创的独角兽联营失败补偿机制和独角兽基金死一补一组合投资模式,彻底破解了世界性的投资安全难题”等,令人啼笑皆非。

面对这样精心包装的大集团,投资者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神秘的面纱也就揭开了:

试问,一个号称孵化独角兽的“私募集团”,为何只管理区区510万元规模的私募基金?

试问,一个号称解决世界投资难题的“专业机构”,为何从业人员无证驾驶,高管层对私募基金“一问三不知”?

试问,一个号称实力雄厚的大集团,为何还要共用办公场地、交叉任职,员工流动如流水,是租金和工资都难以为继了吗?

试问,一个能与国内外国家领导人、社会名人同台同框的“大人物”,为何还要如此高调,自吹自擂?

本文源自中国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本文来自离别恨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564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