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人小豆子(守岛人小豆子台词台词)

总有一些文字触及心灵,总有一些话语点亮前程。今天的中部悦读将与您分享文章《守岛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作者,黎璇。

读过反映“人民楷模”王继才的报告文学作品,笔者对于电影《守岛人》是充满期待的,观影时亦多处潸然泪下。影片以王继才被动守岛到主动留下的过程为主线,展现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战友情、家国情,故事因情生发、靠情推进、以情落笔,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该片对结构、节奏的准确理解和把控,对表演、剪辑、配乐、服化道等细节的考究,展示了不俗的艺术水准和真诚的创作态度。最难得的是,该片人物动机真实合理,经得起推敲,以真实立人,凭真情动人,用真诚取胜,是国产军旅题材影片一部精品佳作。

挑战

仔细分析,王继才的事迹拍成电影至少面临四个挑战:第一,我们看电影有个体会,可能影片离结尾还老远的时候,我们已经猜到结局。观众不仅是聪明的,而且比大多数电影都聪明。王继才的事迹已经媒体广泛报道,影片如何基于事实基础之上找寻“未知”,制造“惊奇时刻”是挑战。第二,王继才守岛32年,这沸扬熙攘的32年包含了无数充满活力、矛盾、欢欣、痛苦的时刻。影片如何将32年的守岛故事浓缩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且让叙事聚焦而不散乱是挑战。第三,当创作前提是一个必须向世人证明的思想,而我们把故事设计成对该思想不可否认的论证时,我们可能就已经把自己推上了一条说教之路。作为反映典型人物的电影,如何不落窠臼,让观众真心接受和相信人物的选择是挑战。第四,相比西方孤岛题材文学影视作品对冒险精神的赞颂和对征服者形象的塑造,我们怎么拍出中华儿女独特的家国情怀,以及东方文化关于家国天下的独特内涵是挑战。

真实

32年坚守一座小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为什么是王继才?合理的人物动机是电影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人物立不立得住的关键所在。创作团队明显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整部影片成败的重要意义,在此着墨甚多。

无论是一本小说或者一出戏,只要其中的人物在结尾时跟开头处于同样状态,那几乎可以断定这部作品是失败的。影片牢牢抓住王继才“心理变化”这条线,从为报救命之恩上岛,刚上岛时的焦躁,武装部长王长杰一而再再而三“食言”后王继才的愤怒,到“不能把信任当不是讲”的理解,再到渐渐不提换人的事,最后主动选择留下来,在日复一日守岛生活中渐渐找到更大价值和意义,人物弧光流畅起伏、清晰明快。要揭示人物性格就看他在压力之下作出何种选择,压力越大,揭示越深,所谓“他选故他在”。人物经过审视后的选择一环扣一环,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令人信服。

《守岛人》在虚实关系处理上做得十分出色,以往在表现典型人物时往往脚不沾泥过于“神化”,把“真的”也拍成了“假的”。典型人物是英雄,但不是完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也会有不足的人,英雄不该固于刻板印象,成为扁平化的摹本。而近些年的许多主流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了创新,他们的“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都摒弃了以前英雄人物的刻板和僵硬,增加了个人化的情感表征,消除与观众的距离感。《战狼2》中冷锋可以为战友甘冒违法风险“铲除”黑恶势力;《红海行动》中突击队员并非战无不胜,有时甚至会退缩;《湄公河行动》中方新武女友的死,成为他后面一系列行动的支点和推动力……影片《守岛人》对虚构与真实的合理化处理,让虚构为真实服务。真实不等于乏味,虚构也不见得是虚假。

真情

某种程度上说,故事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它并不是通过枯燥的理性思辨来表达思想,理性分析无论多么清醒,都不足以滋养人们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有感情中,爱情和亲情又最能引起广泛共鸣。以情动人,是这部影片破解挑战的金钥匙,也是这部影片攀登艺术阶梯的一股巧劲。说到爱情,令笔者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也是第一个让笔者掉泪的镜头,是王仕花与王继才分别许久之后岛上相见,风雪中王继才忘情地抱起王仕花在空中转圈。导演用几秒钟的慢镜头进行呈现,好像说出两人和观众心中共同的祈愿:让这重逢的美好时刻可以久一些,再久一些。随后,戛然而止。这是高级的处理方法,干净利落,情绪点到为止,不渲染不拖沓,真实而有力量。相信这一幕一定会令不少军嫂或是经历过异地恋的夫妻恋人热泪盈眶。

许多电影为最后一幕高潮创造意义,让情感汇聚到顶点,往往整部影片都是为最后一幕做铺垫。笔者理解,因为《守岛人》需要从不同侧面展现王继才的立体形象,夫妻之爱并非影片的全部,所以并未将全片的笔墨用在王继才和王仕花久别重逢前的铺垫上。然而即便如此,当这个时刻来临时,观众依然能够产生极大的共情,这个铺垫不全在影片的光影之中,而在观众各自对亲情的实务与理解中。影片中有一处情感积蓄的高潮,王仕花难产,王继才刚陪她闯过鬼门关,又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王继才由焦虑到喜悦,再由喜悦转悲痛,风雨交加的夜晚,他面对大海狂吼。此时,暴风雨像一首浑浊的交响,海水呈现出墓碑般的岩灰色,导演用镜头语言准确刻画了主人公这一至暗时刻。

世界上没有比大海更有力的沉默,也没有比海洋更有力的喧嚣,而唯有轻盈可以制衡重器。王继才面对阴沉的海天,用拍岸而来的惊涛表现人物内心的汹涌,这时暴风雨是点睛之笔,就像一位隐遁江湖的剑客,见血后胸中才升腾起杀气。暴风雨一浇,即便是多隐忍的人,这一刻情感也必定如山洪暴发一泻而下了。此时影片用王继才的特写镜头和一个远景镜头紧凑衔接、内外呼应。大海、礁岩、暴风雨……王继才内心风雷暗蓄,情绪张力十足。从《血战湘江》《古田军号》到《守岛人》,陈力导演在创作中的凌厉与克制在其执导的电影作品中打下深刻的风格化印记。反映父女情的部分也令人心头为之一振,小宝对着镜头欣喜之中的难过神色,观众正纳闷小宝为何难过时,镜头切到王继才憔悴狼狈、粗粝不堪的脸,原来是女儿心疼老爸,小悬念即设即解,节奏紧凑准确,抓人。

小宝跟父亲闹别扭,王继才上船回岛时,小宝隔着岸向船上的父亲喊着“爸我错了”,切到王继才欣慰的笑,然后又切回小宝,这里的正反打用的是中远景,反映了父女俩此时的真实距离。也就是说镜头里王继才的笑,是小宝主观视角里父亲的笑,主观视角的出现,让观众如同置身一对父女矛盾消弭的当场。类似的主观视角还有不少:小豆子在船上用新手机抓拍岸边脊背微驼的王继才,王继才父亲在船上看着岛上的儿子,王继才在灯塔上望向慕名前来向自己致敬的军舰船只……影片的主观视角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

真诚

该片创作团队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真诚的创作态度体现在服装、道具、剪辑、表演等方方面面。王继才穿的那件织了补丁的毛衣;王继才为警告船只经常敲打的锈迹斑斑的铁盆;主人公脸上身上晒伤的红;发黄的小册子,封面写着《海燕之歌》;小豆子获救之后穿的背心肩带打着绺;国旗杆插上国旗台还得再插楔子固定;安葬“小黄”时墓碑上写着“1985-1995”,埋葬完小狗,背景音乐是《城里的月光》,而这首歌正是许美静1995年发行专辑中的歌曲;小志国手臂上被蚊虫叮咬的包……在影片重构的王继才、王仕花32年的时空中,每一处细节,每一件道具都能成为叙事语言。影片的剪辑节奏总体来说是前快后慢中间稳,一定是经过仔细思考打磨。前面快,表现王继才初登岛内心的焦躁不安和激烈的心理斗争;中间稳,表现王继才逐渐适应并接受岛上扎实饱满的工作生活;后面慢,主要是抒情需要,展示主人公内心活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几位主要演员的演技也是全程在线,刘烨扮演的王继才在岛上的32年,每个时间段人物状态都是有区别的,比如身体的姿态,从开始的身姿挺拔到后来的脊背微驼,眼神从生猛游移到坚定沉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王继才获得“时代楷模”等一系列荣誉后,刘烨表演的王继才并未有明显的变化,可以说这么处理是相当准确的,王继才珍爱荣誉,但荣誉只是奖赏不是动机,不然任凭谁也坚持不了32年,所以守岛早就是王继才的事业和习惯了,宠辱不惊展现的正是王继才的初心。宫哲扮演的王仕花,怨恨、无奈、对丈夫的心疼、对家人的愧疚,人物立体饱满。尤其是志国出生那一段,观众明明知道结果肯定不会有事,却仍然为她揪着心,直到刺破黑夜的一声啼哭。如果说反复出现的《海燕》与淮海戏《回娘家》寓意着现实勇气与心中期盼的矛盾碰撞,那么可以说宫哲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扮演王继才父亲的孙维民老师沉稳大气,表演极有辨识度,在片中时常唠叨继才“要个头有个头”,眼神中充满对儿子的爱,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而又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扮演王长杰的侯勇老师,把面对王继才及其家人时的那份窘迫表演得极其生动;临终前躺在病床用颤抖表达对王继才的愧疚也令人震撼。

意义

极端的痛苦和孤独之下,人最容易思考生命的意义,而这个问题又往往会将人导向无尽的虚无,一种不屈不挠的绝望之中。《荒岛余生》汤姆·汉克斯把排球当作人对话排遣寂寞,靠一个未拆封的邮件和一张女友的照片支撑着活下去的念头。在《守岛人》中,笔者个人认为王继才常说的“人这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就不白活。”是给自己在家国情怀这一主流价值下锚定的一条附加价值。“守岛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的责任感在信任的眼神中持续升华,爱国主义的朴素情感在两个人的升旗仪式中反复提纯。生命的意义藏在了信任的瞳孔里、国旗的飘荡中。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救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星期五”很快便成了他最忠实的奴仆。《守岛人》中,小豆子对王继才喊“儿孙三代报答你”,王继才淡淡地摆了摆手。

《老人与海》写的是征服,《守岛人》谈的是守护。桑地亚哥是外化的、富于冒险的,是失败中开出胜利的花;王继才是内敛的、善良敦温的,以民的淳朴担起兵的责任。

韩国电影《金氏漂流记》讲的是男女主的相互拯救。《守岛人》说的是王继才和王仕花相互依赖。“你守岛,我守你”平淡却胜过海誓山盟,“相濡以沫”这个成语,你甚至都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英文句子去翻译。

西方关于孤岛的影视文学作品也都很优秀,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守岛人》深刻揭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关于承诺、关于责任、关于信仰,贡献了孤岛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中国故事、中国表达,说它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不为过。

作者简介

黎璇,中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干事,从事宣传文化工作16年。在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发表新闻文学作品近500余篇。

主播简介

陈红河,男,山西临汾人,有声语言艺术爱好者。从事解说、配音工作近20年,多次担负重大演训活动现场解说和专题片配音任务。用声音传播力量,用行动诠释担当,向战而行,为爱发声。

战区权威发布 转载注明来源

来 源| 中部战区号角

期 号| 第484期

监 制|刘敏学

编 审| 赵国涛

主 编|赵建华

来源: 中部战区号角

本文来自风已止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34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