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贪的西藏佛(西藏最大的法王)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四位武功高强的僧人是来自西藏。像《天龙八部》里面的鸠摩智,《射雕英雄传》里面的灵智上人,《神雕侠侣》里面的金轮法王,以及《鹿鼎记》里面的桑结喇嘛。

鸠摩智是吐蕃大轮明王,也是护国法师,武功高强,身具逍遥派的“小无相功”,又从慕容博那里得到了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鸠摩智也是天赋异禀,他用“小无相功”为基础,催动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竟然威力极大。当然,鸠摩智是一个双重性格之人,一方面智慧过人,极具慧根,对佛学造诣颇深,每年在大轮寺讲佛经,就有极多信仰佛学之人慕名而来;另一方面他对武学极为痴迷,一心就想着修炼天下高深武功。而且他对武学的贪念盖过了他对佛学的领悟,最终因贪得无厌,导致走火入魔,幸亏段誉吸取他一身功力,他才大彻大悟,终成一代高僧。

可以说,鸠摩智可以修炼“小无相功”催动“七十二绝技”,这完全可以糊弄一知半解的呆头呆脑。像少林玄字辈高僧,大多都是“死读书”的典型,他们穷尽一生之力修炼“七十二绝技”,力求完美,毫无瑕疵,可是竟然没有一人发觉鸠摩智是用外派功力催动“七十二绝技”。这些苦练“七十二绝技”的人只是追求表面上的完美,却未能将实质性内容理解透彻,他们就是一味的读书,将自己困在这些死书里面!正如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玄字辈高僧一直呆板的钻研,却不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他们注定也达到扫地僧的高深境界。

鸠摩智可以忽悠江湖上呆头呆脑的“学院派”,可是忽悠不了扫地僧和虚竹。

因为虚竹和扫地僧不再是“呆头呆脑”,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扫地僧精通佛学和少林无数绝技,虚竹精通逍遥派高深武学。他们二人才真算得上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于是,鸠摩智这些小伎俩可以糊弄玄慈等“砖家”,却糊弄不了真正“大隐隐于市”的高手。

现在无论是股市,还是资本市场,都有鸠摩智一样的“忽悠大师”,可能忽悠了很多懂“行情”的高手,却忽悠不了极个别低调的投资者。

当然,鸠摩智招摇撞骗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有人有需求,无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像王林大师,总有人愿意去开光,总有人去算命,总有人愿意倒贴……

最贪的西藏佛(西藏最大的法王)

灵智上人和金轮法王都是西藏密宗高手,但是灵智上人只能是和丘处机一个级别的二流高手,相比金轮法王远有不及。金轮法王与灵智上人二人没有交集,也不是出自一个师门,但是金轮法王的武功更为高强,地位更为尊贵,他是蒙古聘请的护国法师,后来将“龙象般若功”修炼到第十层,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灵智上人就是一个愣头青,怼天怼地却是屡遭打击。他无所畏惧,敢于和东邪西毒中顽童都叫板,他坐井观天,却不知天高地厚。这种人是典型不学无术,又狂妄自大的小人物。这个社会上,越是一些只知皮毛的小人物,就越是张扬,反而是一些功力深厚的大人物,才真懂得低调。

金轮法王算是个聪明人,他能够看到蒙古大军的强大,于是投奔蒙古大营,做了护国法师。可是金轮法王太过心急,始终扮演着冲锋陷阵的角色,于是他来襄阳争夺“武林盟主”,大战郭靖,又败于杨过小龙女双剑合璧之手。可是金轮法王始终都是气量狭窄,一心想要除去郭靖以及杨过,可是他完全不明白“围城必阙”的道理,一心想要制对手赶尽杀绝。

最终的结果是注定是被杨过的“拖泥带水”而击倒。因为金轮法王就是一个拖泥带水之人,本身在重阳宫被杨过大败就应该像鸠摩智一般放下功名利禄和仇恨之心,一心向佛,可是他不但没有放下,反而是将仇恨看的更深。金轮法王的拖泥带水最终只能让杨过告诉他“拖泥带水”的最终后果。

一个影响高手境界的重要因素就是气量。世上大多人赢得起却输不起,就像普通人打麻将,赢得时候开心大笑,输的时候甩牌发脾气。当然,大人物也往往是这样,金轮法王就是输不起,总想扳回一局,最终把自己的命也输进去了。

最贪的西藏佛(西藏最大的法王)

桑结喇嘛也是西藏高手,在《鹿鼎记》中,他的武功是至少也是前十,也算是顶级高手。

桑结喇嘛是一个有心病之人,他一心想要做活佛,所以他的弱点就在韦小宝面前暴露无遗,于是,他始终就不是韦小宝的对手。在追踪九难途中,他的部下都被韦小宝一一暗算除去,他自己也被迫斩断手指,可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最终还是与韦小宝结拜为兄弟。

可见,不要在任何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目的,不然只会被忽悠的很惨。

可以说,桑结喇嘛是最务实之人。他始终知道自己要得到什么,必须利用哪些人!虽然他也知道韦小宝是个滑头,自己还断了几根手指,可是失去的那么多要想挣回来就还是要与韦小宝合作。

可见,桑结喇嘛是最成熟之人,能隐忍,敢出手,不要面子要利益。他才是职场很多人的典范,只是希望不要像他这样,得到了的地位又被人毁去。

只可惜,在金庸笔下这些西藏僧人都以反面人物出现。这四位西藏高僧的出现,也是因为西藏佛教是极为发达。

既然少林寺是中原武林第一门派,佛法精深,更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那么相对于的西藏佛教也应该有很多的武功秘籍与中原少林寺相对应。

在金庸笔下,西藏的僧人分为和尚和喇嘛,像鸠摩智和金轮法王属于和尚,但是灵智上人和桑结就属于喇嘛。不管是和尚还是喇嘛,归根到底都是西藏佛教的传承人。

最贪的西藏佛(西藏最大的法王)

金庸笔下,这四位西藏出家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都是他们的身份大都与权力地位相关。

像鸠摩智本来是大轮寺大轮明王,却也是吐蕃护国法师;灵智上人本来是西藏密宗高手,却一直跟随完颜洪烈,甘做走狗;金轮法王也是西藏密宗顶级高手,却又是蒙古国师;桑结喇嘛更是具有西藏最高的权势地位。

可见,这些高手学习武艺的目的不在于行侠仗义,而是在于谋取功名利禄。他们的目的本就不纯粹,所以他们身上都没有一丝一毫的侠义风范,他们呈现出来的反而都是“贪嗔痴”三毒。

西藏本是信仰佛教最浓厚之地,也是最纯洁的高地。同时,西藏也是相对闭塞之地。

正是因为闭塞,才有人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出来就得有资本,那就是勤奋修炼武功。当他们武功大成以后,他们又有更多的追求。

就像鸠摩智一心追求武功,像金轮法王一心追求名利,像灵智上人一心追求利益,像桑结喇嘛一心追求地位。

但是,他们都始终都未能成为真正的佛门高僧,因为他们都是俗念太多,都未曾真正的心无旁骛修行佛法。

当然,西藏对佛法的修行相对虔诚的多,这里却设计出来这样的四个人物,金庸并不是针对西藏佛教,而是讽刺中原佛门的一些人物。

毕竟,现在社会太多的佛门弟子放不下俗念,或者披着袈裟却心怀鬼胎,甚至借助佛们敛财,招摇撞骗之辈大行其道,这些本不应该的却都成为现实,已经污染了佛门最后一块净土。

这四人,只有鸠摩智之人结局最好,因为他真正的放下过去。而金轮法王放不下仇恨,被杨过击败死于战火;像灵智上人放不下金钱,于是半辈子不得自由;像桑结喇嘛虽然如愿成了活佛,可是最终也是惨死!

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像鸠摩智一样,不管之前如何想走捷径,有过多少贪念,都能够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鸠摩智散尽功力,能够豁然开朗,终成一代高僧!

最贪的西藏佛(西藏最大的法王)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秋凉生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554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