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下九流口诀(相声三教九流)

知道多一点,生活大不同

相声下九流口诀(相声三教九流)

前言

好的相声艺人表演的时候能够现场抓哏,随编随说。如马三立、侯宝林这样的相声大师,风趣幽默,俗不伤雅,谐而不厌,只要一抖包袱,保证能让现场观众喜笑颜开。

旧时中国的江湖艺人把说相声这个行当叫做“团春的”。单口相声叫做单春;对口相声叫做双春;还有一种叫暗春,用帷幔围住演员,观众隔着帷幔听,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相声下九流口诀(相声三教九流)

相声这门艺术起源于北京,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康乾盛世时期整个社会比较安定,江山一统,歌舞升平。那时候的富贵人家遇到喜庆事时都会办堂会,请艺人来演出助兴,以为体面荣光,以此招待亲友。在诸多的艺术表演形式中,最流行的一种就是“八角鼓”。

相传早期的“八角鼓”产生于乾隆年间,是驻扎在外地的满清士兵,闲暇时间打发思乡情绪的一种乐器。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暗指满清八旗,鼓旁有黄色和杏黄色的双穗,鼓身一面有皮,一面无皮。八角鼓分为八种演奏方式:吹、打、弹、拉、说、学、逗、唱,相声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艺人张三禄是最早的相声演员,他最初演唱八角鼓,是当时的名角儿。据说后来因为与别人不和离开了班子,自谋生路。张三禄演技高超,能够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当场抓哏,很受各界人士的好评。他擅长“暗春”表演,能学百鸟声,并能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一人兼之。自称其表演为相声。

相声下九流口诀(相声三教九流)

张三禄先生一共收了三个徒弟,相声在这三个徒弟手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慢慢演变成三大流派,即朱派,沈派,阿派。三派中朱派最为著名,其代表人物叫朱绍文,也是朱派的祖师爷,他为人高尚,淡泊名利,所以人们都称其为“穷不怕”,同业中人都很敬重他,不愿直呼其名,皆称为穷先生。

朱绍文出身于诗书之家,知识渊博,自小心思敏捷,见多识广。他在表演的时候能当场抓哏,随编随唱,风趣幽默,俗不伤雅,谐而不厌。他最令人佩服的本事是无论是说是唱,都能把观众逗笑了。所以知名度极高,在清光绪年间只要一提起穷不怕,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相声下九流口诀(相声三教九流)

相声朱派的传人众多,国内的相声艺人基本都是朱派的弟子。像我们熟知的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刘宝瑞,关春山,马季,常宝华,谢天荣,马季,姜昆,冯巩,郭德纲,于谦等等。

旧中国时,成了名的相声艺人都有比较固定的场子,很少像其他不同演艺形式的艺人各地流动表演。在相声发达的京津地区,都有固定的相声场子,名角一般受聘于这些相声场子。以北京为例,相声场子主要集中于天桥一带。当时能在天桥的相声场子里说相声的都是名角,有张寿臣,郭启茹,于俊波等。

相声下九流口诀(相声三教九流)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广播。相声只能够现场观看,艺人说完相声,观众要现场给钱。观众买票进场,也可以不花钱站在场外听。如果你实在没钱,还想进场子里看的话,碰到好的伙计,说几句客气的话也可以进去。说相声不怕人多,人越多越热闹,说相声的艺人也高兴。每说完一段,艺人开始要钱,一般都是场子里坐着的观众往台子上扔钱,场子外的观众全凭自愿。

民国时期,遇到丰收年的时候,即使站着的观众也大多往台子上扔钱,相声艺人把钱捡起来,会数一数多少钱,然后说:“各位看官,承蒙您赏光捧场,给小的一口饭吃,帮人帮到底,哪位再赏个脸,让小的也凑个整数。”于是,还是会有人往台子上扔钱。那时候,好的相声艺人一天收入也是不少。

相声下九流口诀(相声三教九流)

后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相声行业也收到很大的影响。观众们还是喜欢听相声,有好的名角驻场,场子里外都是观众,可等到要钱的时候,除了少数的人给钱,大多数人都呼喇一下全部走了。经济好的时候,好的相声艺人一天能挣几块,十几块钱。到了解放前夕,一天连几毛都挣不到。从此相声这个行业开始走入低谷,直到近几年德云社的崛起,相声行业再一次迎来了它的春天。

下一期我们写:旧中国时期的拆白党如何放白鸽,仙人跳;用实例解密拆白党的看家秘籍。喜欢的看官老爷关注一下呗

(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秋凉生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63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