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户籍(全面取消户籍限制的人口规模)

全面取消户籍(全面取消户籍限制的人口规模)

↑图片来源于ICphoto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要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全面取消户籍(全面取消户籍限制的人口规模)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提供了一组数据,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向红星新闻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更多强调的是大城市发展,通过发展大城市来促进产业机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率的提升。“但这个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大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过高、公共配套设施跟不上等。”同时,伴随着人口流动,以大城市为中心产生了红旗效应,导致周边的乡村地区或者中小城市没有得到长足发展,甚至处在一个衰败和人口锐减的进程当中。

“因此发展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疏解人口,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也能够配合大城市圈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促进上下游有机循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王鹏说。

对于如何推进县城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应着眼破解县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三是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

那么哪些人会选择到县城落户呢?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向红星新闻表示,“我遇到一些年轻人在北京、上海、深圳打工,他们在城里买了房,现在房价比较高,把房子卖了回到了老家。之前在大城市可能是小面积的公寓房,但回到小县城后就变成富翁了,所以这也是空间置换的一个方向。”

孙文华说,户籍属于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跟其他公共服务应该是同步的。随着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县城给很多年轻人也提供了一些机遇。之前我国户籍政策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屏障,比如城市与城市之间有落户限制,现在很多中小城市已经放开了这种“选择性落户”,包括一些超大城市也有落户政策推出来,而放开落户限制是县城发展的必然选择。

王鹏认为,现在年轻打工群体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前来到大城市的新居民宁愿把孩子留在乡村做留守儿童,但新一代的城市建设群体,比较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不想被完全束缚在工厂的车间里,想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所以加强县域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满足新一代打工人的需求。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看来,农村发展确实要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分析观察,农村人口如果离城市太远的话也不利于发展,但是过去我国县城发展状况还算不错,差不多把全县一半人口吸纳了进去,因此城镇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乡镇上。

研究对比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党国英认为,我国东部差不多100平方公里可以形成一个中心,人口大概四五万,西部300平方公里可以形成这样一个中心,现在很多县城各方面已经发展的相对完善,相反,大多数乡镇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性的规模经济。

“我们的重心还要下沉到乡镇,四五万人口的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可以不亚于北上广,这才是国家繁荣、农业农村进步的基础。”党国英向红星新闻表示,把小城镇建设好,人们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幸福感指数才会真正提高,大城市可以发展成金融、科技中心,但乡镇经济也可以依靠某项产业形成自我推动,与大城市形成互补和良性循环。

红星新闻记者 卢燕飞

实习编辑 朱洁英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全面取消户籍(全面取消户籍限制的人口规模)

本文来自余生难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68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