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到底檀越是哪一期

《一站到底》节目上一个小伙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就是来自北大历史系的张雪健。

北大才子张雪健,两年读了一千本书,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张雪健,安徽省明光市人,北京大学2011级历史学系学生,他号称北大读书之星,不管是读书速度还是藏书量在北大都是数一数二,在节目中他以一敌四,打败了浙江大学四位对手,成为整个团队的答题Super Man,更是继北大檀越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淡定、从容的北大答题大神。

张雪健两年时间读完一千本书,很多人表示不相信,有人觉得这么短时间读这么多书,他的阅读质量肯定跟不上。

张雪健自己针对大家的疑问,做了简单的回应。

1.为什么读这么快?

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后来算是有了答案:

①从小的积累,阅读面本来就宽,速度也被培养起来

我觉得书和书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前一部书可以做后来的索引,让之后的阅读更快更有效。很幸运我初中时代读的足够多。

当时我的父亲是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是年汪道涵(前海协会会长)病逝,作为他的老乡,我们收获了他捐赠的上千本新书。那个暑假我就拥有了特权,泡在小小的图书室里。当时也做了很多笔记,最少得看了有三五百本书吧。(当然都是非常浅的书,唯一记得清晰的是《八路军129师抗战实录》)。当时我是自己打开每个装满书的箱子,再一一挑选,这种幸福感也造就了我后来对书的一贯喜悦。感谢那个暑假,感谢汪道涵,算是打下了一点基础。

后来在高中时代,我和家人租住在学校附近,没有太多藏书,我就转向了读电子书,也弄了不少。

②读的越多,读的越快

不知道这么说有没有依据,但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是这样。前几个星期我们历史系开会,要交推荐信,我的舍友坐我旁边,推荐信从老师手里拿到,放到信封里前的十几秒钟,我一扫而过,居然就记住了里面的要点。后来跟他聊里面的内容,吓哭他,哈哈。包括现在在报社实习,和同事一起审稿,我总是比大家快半拍。说不好能不能“一目十行”,但是快总归是快。

③并不是所有书都是这么快的

读书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事情。有人用纯粹的数学来平均,判断出每天几点几本书,然后说不可能。这是我不能认同的。很多书是要搭配起来,同时看的。比如我在第一份书单里就提到了,有一部史料集,连着读了一个星期。还有很多真正的经典之作,还会反复读好几遍。觉得我乱来的,真是多虑了。

④我有时间

从上面的书单发布时间也可以看出,间隔是不一样的。在学校我有更多的时间,上课下课都可以读。反而是放假了回家或者出去玩要读的少些。现在大四了,在外实习,真的感觉到没那份时间了。所以大家的想法非常有道理,只能说大学时代总是幸福的没道理吧!

⑤我有一个伟大的北京大学图书馆!

2.我如何读书?

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和很多人少食多餐的方法相比,我更喜欢用以下的步骤:

①快速通览全书,一般的书一两个小时可以做到。目的是判断这本书到底有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还可以从整体上对它说了啥有个鸟瞰;

②通览的过程中也不是无所事事,我的习惯是用便签纸(不伤书的那种喔)标记所有看不懂和有意思的地方;

③第二遍阅读可能发生在第二天,也可能隔很久,看心情。这一遍就是重点读标记出来的地方;

④不用怕这样书被割裂,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隔了一段时间读标记的部分总会弄不明白这块说的是啥,会强迫你往前翻翻,往后翻翻,这样就等于又读了一遍全书;

⑤在这样的过程里,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自己想不清楚当时干嘛要标这个地方(可能是因为里面的内容和当时第一遍读的时候的经历有联系,但是后来就没太大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标记处作出取舍;

⑥最后一部我一般放到月底或是周末,就是再精读留下来的标记处,并录入电脑,加入读书笔记。

btw,我的读书笔记也有数千条了,几十万字,闲来读读也是有意思。留着读书笔记也算是对各位质疑真实性的一种回应吧sigh。

3.我对读书的理解

我的朋友方君,是我校古典学的未来之星,对我的记书单也是很不以为然,称我为“书名学”。当时听到他这么讲,我也真是反思了很久。后来终于释怀,因为我有自信并非如此。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我从未强迫自己读书。每一次读书的场景几乎都可以勾起一段回忆。这样的回忆是美好的。譬如想起未名湖边的长椅,譬如想起理教张会峰思修课的喋喋不休(我很爱他!)。

没有人记得住所有东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真理。我的记忆力向来不好,更是要这样。所以我参加答题节目其实很没有优势,徒增笑耳。

本文来自南霜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5301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