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涉及的人物是谁(桃李满天下设计的人物)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1917年秋,北京大学,新的学期开始了。哲学系,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年轻老师。他就是,刚刚留学回国的胡适。

彼时,胡适年26岁。比坐在课堂上的一些学生,也大不了三两岁。

抱着未知和些许的怀疑态度,学生们迎来了胡适的第一堂课。

然而,就是这第一堂课,就让许多学生对胡适的水平产生了质疑。

因为按照一些老教师的教课方式,讲授哲学史时,都是从三皇五帝讲起,甚至一些细致的老师,讲了三两个学期才能讲到商朝。

而胡适呢,却直接略过前面的部分,从周宣王讲起。

一些学生觉得,胡适这种做法,割断了中国哲学史,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做北大的老师?

因此,几堂课后,就有一些同学私下里,商量着要把胡适从北大赶走。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左二)

此时,同样在哲学系的顾颉刚,对于自己同窗的这种做法,有些拿不准主意。

于是,他去找了中文系的好友傅斯年,想让他旁听几节胡适的课,看看是不是要这么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说起傅斯年,可谓是妥妥的“大学霸”,还是北大学生中的风云人物。

傅斯年认真的上了几次胡适的课后,哲学系的同学问他:怎么样?傅斯年认真的告诉他们:“这本书虽然得不多,但他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学霸的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慢慢地,其他同学也开始觉得,胡适的这种新方式,似乎更好一些。

因此,胡适得以留在了北大任教。也从此开始了他半生育人生涯,以及他和“教育”这个词的缘分。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书法

胡适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尤其,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的他,可谓桃李满天下。

许多优秀厉害人物,都曾特意前去向他请教学问。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作为一名“授业”教师,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同样重要。而胡适,在授课方式上就很有自己的一套。

在当时的北大文科,胡适倡导的新文化,与黄侃等人代表的“国粹派”,两派对垒,时有交锋。

因为胡适倡导推行“白话文”,黄侃等人便争锋相对,时有攻讦。

某次上课时,有学生以黄侃上课时,举了例子说,白话文比文言文花费字数多,发电报都要花更多钱,向胡适发难。

对于此,胡适说:“这可不一定,大家不妨和我做个实验。”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随后,胡适便举了个例子,他说:“前段时间,有朋友邀请我去行政院当秘书,但我不愿意,要以一封电报回绝。大家想一想,用文言文的话,怎样能以最少的字数回复。”

学生们经过思考,最后觉得以“才疏学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12字回复,最为简洁合适。

胡适却说,12字确实已经很简单了。但他回复的话,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这几个字,既说明了原因,也表示了感谢。比他们的12个字,数目可是少了一大半。

其实,话语的精炼,并不在于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用词恰当准确,能清楚表明自己的意思,便足够了。

不过,胡适的这种上课方式,在当时来说,还是很新奇的。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右二)

在胡适70余年的生命中,除了前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外,剩余的大半时间都在从事教育行业。

不管他教过多少学生,受到多少人的尊敬。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自己儿子的教育方面,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失败者。

而最终,这失败的苦果,也必须由他自己来咽。

胡适与妻子的婚姻,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旧式婚姻。

父母包办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并不少见,但在熟悉的名人中,似乎少有人能终成眷属。

比如鲁迅和朱安的形式夫妻,又或者徐志摩等人的执意离婚。

不过,胡适与这位迫于父母之命娶的妻子,却少有的真正生活了一辈子夫妻。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江东秀与三个孩子

然而,在我看来,也正是这段现在在看起来,羡煞旁人的婚姻,导致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败。

1917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在反抗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娶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江冬秀。

婚后,两人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除了不幸早夭的女儿,剩下的两个都是男孩儿。

或许是对这段婚姻的不满,又或许是民国文人天生的风流习性,胡适的一生欠下的风流债也不在少数。

除了在美国留学时,与一位名叫韦莲司的女画家,发生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之外。胡适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一个女人,应该算是曹诚英。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曹诚英(右两位)

曹诚英与胡适的相识,乃是在他自己的婚礼上,曹诚英是当时的伴娘之一。除此之外,她还是胡适三嫂的妹妹,两人算是亲戚。

因此,几年后的胡适因某些原因来到杭州后,前去看望当时已经离婚了的曹诚英。

这段时间内的频繁接触,让两人产生了感情。随后,分别两地的二人,频繁有信件往来。

1923年秋,胡适以“休养”之名,再次来到杭州。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曹诚英便以陪伴“兄长”养病的名义,与胡适在烟霞洞同居。

后来,在徐志摩的“告秘”下,胡适与曹诚英的事情,被妻子江冬秀知道了。

江东秀虽然是一个旧社会的家庭妇女,但她与其他逆来顺受的封建妇女完全不一样。用一个不太客气的词来形容,那就是非常之“彪悍”。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与妻子江东秀

这一点,在日常生活相处中,胡适也是深有体会。所以之后,他很快离开杭州,回到了北京。

然而不久后,他就接到了曹诚英的来信,说她已经怀了身孕。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决定与江东秀离婚。回到家中后,他便与江东秀摊了牌。

得知丈夫竟然要抛弃自己,江东秀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民国第一悍妇”的实力。

她冲进厨房,拿出一把菜刀,逼迫胡适。

告诉他:如果离婚,或者还与曹诚英纠缠不清,自己就先杀了他和两个儿子,再自杀。

老婆的强悍,再加上当时外界对于这件事,也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胡适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与韦莲司

得知情况后,曹诚英打了胎。随后,在胡适心怀愧疚的帮助下,远走海外留学。

曹诚英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婚姻,她的勇敢令人敬佩。然而这种过激的方式,却对她的两个孩子,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

对于家庭教育,胡适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观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母亲有耐心,孩子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就是做母亲的,没耐心的关系。”

似乎在他看来,教育孩子,完全是女人事情。于是,胡适将两个孩子的教育责任,大半压在了江东秀身上。

但江东秀,是一个成长在封建家庭的女人,甚至在认识胡适前,字都不识得多少。这样来教育孩子,自然会有所欠缺。

不过,相较于江东秀的“欠缺”,身为父亲的胡适,似乎有更严重的问题。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手稿

早年,在刚有了儿子的时候,胡适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我的儿子》的诗文。

文中写道:“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你既然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对于他的这段话,我想大多数做了父母的人,看到后可能都会皱眉头吧?而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好友,汪长禄。

据说,汪长禄在看到胡适的文章后,在写给他的信中,很不客气地说了一句话:盼望先生空闲时,能再把“我的父母”这四个字,好好的想一想。

虽然胡适在之后的回信中,对于自己的诗做了解释,但汪长禄却并未放下担忧。而事实也证明,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夫妻与两个儿子

胡适的长子,名叫胡祖望。在他10岁那年,胡适赴苏州一带讲学时,也带了儿子一起。

来到某个学校后,胡适发现此地环境不错,老师们也很喜欢自己这个儿子。

于是,他竟然“临时起意”,决定把还不满10岁的胡祖望,送到这里来读书。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确实需要培养子女的独立能力。但让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独自远离父母,跑到那么远的地方,也着实过分些。

不说旁人,就以胡适自己来说。他当年12岁离家求学时,也曾差点染上恶习,幸得有他二哥和一位贵人的提点,才让他不至于堕落了。

可即使教训就是他自己本人,胡适还是要把儿子送走,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不过,长大后的胡祖望,还是勉强经受住了“考验”,留学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成了一个机械方面的人才。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致胡近人诗稿

虽然,面对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父亲,胡祖望成才了。

但他的弟弟胡思杜,却显然没有他这么幸运。

胡思杜年少时,身体不佳,患有肺病。上学也是时断时续,便只能在母亲的陪伴下,请了家庭教师来授课。

年少时的胡思杜不喜读书,却“擅交朋友,好玩乐”。

幸好当时胡适给他请的老师罗尔纲的引导,才不至落入歧途。

稍大些后,胡思杜向江东秀透露,自己想要学习政治。却遭到母亲无情拒绝。

对于此,江东秀还给胡适写了一封信,气愤万分地同他说,“思杜居然要学政治,去做那狗官。”

短短几个字,便能看出江东秀对“政治”的偏见。

而胡适在看到信后,竟然与江东秀持一样的态度。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与儿子胡祖望一家

由于父母的阻拦,胡思杜只得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改习了不怎么感兴趣的历史,成绩也是一落千丈,时常有科目挂红灯。

所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胡适这种肆意扼杀儿子爱好的行为,无疑是他在教育儿子方面的一大错误。

后来,抗战爆发,胡适被派往美国,担任驻美大使。他的长子胡祖望,也随后跟着父亲赴美留学,只有胡思杜和母亲,留在上海避难。

因为父兄都去了美国,胡思杜便提出自己也想前往。

留学的学费大约是一年一千二百美金,但根据当时胡适的薪资水平来说,如果再负担小儿子的留学费用,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书法

千思万想之后,胡适想了一个自以为折中的办法。

那就是,将胡思杜送到了花费较低的美国中部的一所教会学校。

表面上看,这确实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但要知道,在20世纪前中期的美国,中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与纽约等一些大城市,那是不能比的。

留学8年的时间里,胡思杜先后换了两所院校。但都因“沾染恶习,好吃好喝”而未能拿到毕业证。最后,他被遣返回国。

这时,胡适终于相信自己这个小儿子,是真的“不成器”了。

于是,借着自己担任北大校长的职务,他将胡思杜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做了管理员。

1948年12月,内战即将胜利的关头,国民政府开展“抢救运动”,也就是将一些的专家学者送离大陆,胡适也选择了离开。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但在出发之前,胡思杜却拒绝了与父母一同离开,而是选择独自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胡思杜进入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在这里,他终于接触到了他感兴趣的“政治”。

50年代,某些特殊的政治因素下,国内兴起了一股“批胡”思潮。

身为儿子的胡思杜,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文中内容满是对胡适的批判,更声称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身在台湾的胡适,也看到了儿子的文章。

但对于此,他只是坚持表示,小儿是奉命发表的!

但经过证实,胡思杜的这篇文章,确是他自己本人的意愿。

而胡思杜此举,也许是在“追求进步”,也或许是对于父亲二十多年“操纵”的反抗。

胡适:半生从教却不会教子,晚年咽下苦果,临死不信儿子已自杀

胡适故居

1957年,胡思杜在留下一封遗书后,上吊自尽。但得到消息的胡适,却始终不愿意相信。

直到6年后,胡适在台湾病亡。

临终前,他还留下遗嘱,说要将自己的遗产分为三份,分别给妻子和两个儿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谨记几个原则。比如:陪伴、尊重、理解和关怀。

另外,无论父母还是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有对方的存在,就理所当然做“甩手掌柜”。

本文来自季莫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696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