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知世故而不世故出自哪)

文:闲时翻书君

世故与否,看得是一个人的悟性;世故的程度,看得是一个人的品性。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鲁迅

“深于世故”的人,并不比“不通世故”的人强多少

01

世故,意味着弄清了人际关系中的潜规则。潜规则并非是指不好的规则,但确实是人和人交往时不能明说,不便说明,但依此规则行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在磕磕绊绊中偶然发现了这些规则,如获至宝,从此托人办事,少走些弯路,多一些套路,少一些白费口舌。

《红楼梦》中写道“人情练达即文章”,贾雨村新官上任,判官司差点动到了金陵四大家之一的薛家的利益,好在门子仗着过去与这位新老爷的交情,卖了一回人情,提醒贾雨村官场上“护官符”的作用。

贾雨村听懂了,但这位门子却被发配到了远方。

可见这世故如果理解为一种本事的话,无非就在“看人做事”这四个字上,容易理解,却难在实行。

人心隔着肚皮,贾雨村初来乍到,当然希望有人提携,但门子身份和地位与贾雨村悬殊,又知道这位老爷还没发际时的往事,难怪如意算盘落空,倒是害了自己的前程。

知世故不难,能世故难。所以说,世故的本领,看一个人的悟性。反过来讲,当评价一个人“不通世故”时,几乎就在说这个人不怎么聪明了。

“深于世故”的人,并不比“不通世故”的人强多少

02

“深于世故”的人算得上是悟性好的人,但鲁迅说“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想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意识,凡事讲究一个“中正”,不走极端。

不通世故的人,在世上必然左右碰壁,志向不得施展。那深于世故又有什么缺点呢?

如果要印证鲁迅的说法,我们不能只看文字表面,把“深于世故”等同于“老奸巨猾”这样的贬义词,先入为主地认定为反面人物的特质。

在我看来,深于世故的人的弊病在于“深”一字。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一个人的城府再深,也无法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抗衡。人们都晓得“顺势而为”的重要性,问题不在于故意与潮流抗衡,而在于命运这种事情突入掉头时,是不会给人任何通知的讯息的。

深于世故者,多被世故所吞噬。其原因就在于对荣华富贵的不舍。荣华富贵,就是人们甘心跟随世故的原因。

“深于世故”的人,并不比“不通世故”的人强多少

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后,勾践的谋士范蠡劝同事文种说,勾践是可以同贫贱,却不能共富贵的人,要文种和他一起丢下一切,隐姓埋名远遁于江湖。文种不信,最终被勾践赐死,令人叹息。

范蠡、文种是辅佐勾践灭吴最重要的两位谋士,左膀右臂,为何范蠡看得清勾践,而文种不能?

并非文种不能,只是前面的苦头都吃尽了,正待坐享其成之时,他不愿意相信他的大王会如此翻脸无情。不是不能,只是不愿意,不舍得罢了。

所以说,一个人世故的程度,看的是他的人品,是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

世故,需要悟性;但相比于人的品性,悟性不过是一个称手的工具,就像一个铁锹,既可以用来发掘埋藏的财宝,也可以用来自掘坟墓。

“深于世故”的人,并不比“不通世故”的人强多少

03

世故也好,不世故也好,其实人是没有太多自主的权利的。

愚钝的人,看不穿世故,想要世故而不得。聪明的人,一而再地尝到世故的甜头,终于积重难返,无法回头。

世故?不世故?世人大多只是服从于命运的安排,试问有几人能如范蠡那样,建功立业,功成身退?

知世故而不世故者,古来罕见。

“深于世故”的人,并不比“不通世故”的人强多少

读书·生活·感悟,用文字点亮生活。我是用心在文字和感悟的 “闲时翻书君”,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来自轩然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232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