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外投资体制的异同 企业项目可行性分析

作者:王昌林、郭丽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临时战略,而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长期、关键、战略性战略。

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是确立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长期战略、关键战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扩大内需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这为中国未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

一个长期战略任务

要认识到,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临时措施,主要是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重大任务决定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大流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这将是一场更长远、更广泛、更深刻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长远影响,大大超过了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长期面临一个更加动荡多变的世界,更多的外部环境面临逆风和逆风。为了在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测的风暴和巨浪中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竞争力、发展和可持续性,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和基本立足点。

从发展阶段看,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也是一个“船中央徘徊更急,山路中间人更陡”的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持续激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影响深远。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来看,还必须努力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因为没有强大的内需,很难形成国内循环的良性循环。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发展,需求都是重要的驱动力。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必然要求以内需为主体。同时,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今天,内需也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减少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总的来说,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体现内需在全社会总需求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内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中的引领作用。这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扩大国内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要让内需市场规模庞大、增速高。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和许多领域的最大市场。从发展潜力来看,随着中国从小康消费向富裕消费转型,未来国内市场拓展空间将很大。目前主要问题是由于供给、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国内需求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要加快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保持社会总需求快速增长,把内需潜力转化为实际市场需求。

二是完善内需市场体系,提高运行效率。重点看系统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效率是否高。关键是内需市场体系中一些重要的比例关系要合理,包括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和投资与消费的内在比例关系。不同的组合决定了内需体系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合理确定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仅要扩大政府投资,还要保持社会投资的增长。处理好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关系,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三是要使国内需求升级和供给创新能力适配性高、持续发展动力强。市场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构成,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如果在需求端不能形成持续升级的动力,在供给端不能形成持续创新的动力,即使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大或者强,也不能形成持续的强大内需市场。为此,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

四是要使国内需求市场开放性更高、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强。只有具备高度开放性,才能使国内需求市场可以充分吸纳、利用各种资源来壮大和发展自己,也才能使其融入国际需求和市场体系中,显示其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此,必须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以国内需求为主、国内国际需求相互促进的局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立有效制度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建设,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中,关键是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第一,要以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持久的拉动力量,也能带动投资需求。因此,扩大内需必须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这是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也是最大的民生。其次,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逐步调整要素分配结构和宏观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此外,还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国情相适应,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子女上学、住房、育幼、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兜底”帮扶,全方位释放消费潜力。

第二,要以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为重点,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投资内生持续增长机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投资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体制机制安排。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建立新的既有利于激励民间投资,又能有效约束盲目投资、资本无序扩张的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增长。要分类施策,在投资准入、政府资金引导、用地政策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投资建立不同的投融资机制和方式。比如,对科技创新领域,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阶段要建立有利于风险分担的机制,重点是发展创业投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教育、医疗、育幼、养老等民生领域,要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加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的投入,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政府资金引导、政策性银行支持、社会资本为主的投融资体制。

第三,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需求侧管理,建立供需协调发展机制。创新能力不足、供给存在约束是制约当前我国需求潜力释放的突出问题。为此,扩大内需必须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充分发挥供给适应需求、创造新需求的作用,持续不断创造更高质量、更高收入的就业,做大做好“蛋糕”。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去产能机制,加强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窗口指导”。住房需求在扩大内需中占较大比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建立强大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监管体制,加强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更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第四,要以推进外贸转型为重点,建立内外需求协调发展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外贸、外资政策和外汇管理机制,将扩大进口作为联通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好利用国际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能源资源等进口,同时要持续提升货物出口竞争力,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国内国际需求良性循环。特别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同时加快对外投资方式创新,整合优化现代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推动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来源: 经济日报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34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