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痛点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特别报道

决赛中,来自厦门大学的“西马:中国MEMS芯片行业领军人物”团队获得总亚军。

专注于MEMS和传感器自主研发的西马马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自主设计了红外电热反应器、红外热成像芯片、压力芯片等近十种芯片。团队负责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聂永忠深信“科技创新可以创造奇迹”。

11月1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从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到“花”“鱼、米、米”,从无人驾驶、智慧环保到疫情诊断、非遗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温度。

以核心技术为支撑,为国家战略贡献高校智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温度计的市场需求爆发。国内能生产——红外温度传感器的公司屈指可数,这是温度计的核心部件。由于芯片研发过程复杂,工艺难度更大。为了克服困难,聂永忠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对面膜进行了几十次的修改优化,最终突破了研发瓶颈。产品量产交付后,经过国内多家知名厂商检测,其准确率、响应率、检出率均为国内一流,证明了团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本次大赛的意义不仅在于精彩的赛事,更在于年轻人对于创新创业的巨大热情。希望通过团队的经历,带领和鼓励青少年肩负起为国复兴的重任,感谢国家和学校提供的平台、支持和保障。”聂永忠说。

医学生物、环保、能源开发、新材料、新基建、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纵观三强赛的33支参赛队伍,瞄准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将创新创业项目立足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是今年创新创业大赛的突出特点。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格美科技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A学科的强大实力,迅速开发出多种心理测评公共服务产品,其中《公众抗疫心态自检自助表》已有200多万人使用,《学校抗疫复学心理测评》服务于2300多所中小学。格美科技是一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理测评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心理体检”提供工具和服务。目前,格美科技已经开发了200多种心理评估工具,测试次数超过1000万次。在本次比赛中,积极抗击疫情的格美科技获得金牌。

核心技术是创新创业的源泉。在师生共创的竞赛领域,华南理工大学的“中国肽生物-——引领世界健康”专注于高端活性肽的优秀研发技术。利用独创的核心技术,可实现精准释放、纯度提升、防腐除臭、风味提升,助力解决中国对高端活性肽产品的进口依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活性肽原料供应商。

高频MPI通信基板是国际公认的5G通信的关键基板。原来,这种通信基板依赖进口,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生产设备长期受制于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5G通信基板先导新材料——领先创新者”项目组,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了高频MPI树脂浆料和无胶高频MPI通信基板,掌握了两项

关注民生需求是今年大赛的另一大亮点。2011年至202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性滑坡105843起,造成5300多人死亡和失踪。能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群众提前转移规避风险?河南工业大学泾川科技团队针对设备能耗高、预警时间短、探测精度低等三大行业痛点,构建了基于北斗的地质滑坡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北斗卫星和探杆进行宏观和微观探测,提高预测精度。团队还利用自行设计的GLW算法对山体位移等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并在自主研发的预警系统中实时发布滑坡预警信息,让滑坡灾害“缓一缓”。

为助力抗疫,华中科技大学项目“‘AI无界: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可进行肺部ct自动筛查、病灶定量分析、病情判断、轻症患者重症预测,实现新冠肺炎CT影像全流程诊断,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目前已登陆国内100多家医院,为几十个国家抗击疫情提供技术支持。

style=”font-size:15px;”>“建筑装饰这个行业,已经30年没有太大的升级和变革,面临着线下门店流量低、营销效率低、数字化运营程度低、客户购物体验差等难题,我博士读的是计算机图形学,学有所用,利用XR技术引领建筑空间设计、可视化等领域革命。”深圳大学“墨斗‘新裁’,我‘Ai’我家”项目负责人蔡松晏说。

服务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针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第六届大赛在评审规则中增加了专门指标,考察项目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情况和前景,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

“这届大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技创新,是如何用科技去改变生活,引领未来。”深圳大学团队指导教师黄凯珊说,这么多项目聚焦科研成果转化,让学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产生效益,以此为立足点,大量的年轻人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大赛真正发挥了引领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以社会价值为驱动,扎根祖国大地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首批教育部组织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成员,北京科技大学的杨国庆全程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2017年,他来到延安进行创业帮扶,作为执笔人之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很荣幸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今年,在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杨国庆团队参赛的项目是——“孟子居‘一棵树’公益扶贫”。

在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学生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奔着这个思考,孟子居创业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总结出了“三点五维”的扶贫新模式。“核心,就是将知识扶贫、技术扶贫、消费扶贫三点结合,同时联合学生、高校、企业、政府、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扶贫。”路演现场,杨国庆侃侃而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也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融合”,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的7省(区)均举办了全国线上对接活动,引导、促成全国大学生聚焦贫困县开展以电商直播或创业实践为主的精准扶贫,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新模式。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的“沈厅筑梦家庭农场”项目,聚焦晚熟柑橘销售,一个月内帮助果农销售柑橘超1500万公斤,增加岗位6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增长5倍。

在本届大赛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以社会价值为内驱力,关注社会进程,关心民生疾苦,让不少参赛项目显示出深刻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金奖项目“博士村长”让大赛评委、古村之友董事长汤敏印象深刻。“几百个博士走出象牙塔,深入乡村,去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利用所学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很令人敬佩。”

“我们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博士,反哺大山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责任。”团队路演人高磊介绍,“博士村长”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服务于“三农”产业的博士专家数据库,开创了产业振兴、造血扶贫的全新模式,三年来,团队成员扶贫足迹遍布整个贵州,下乡服务上万次。

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的展演现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生陈豪举着巴掌大小的纸芯片,向评委展示能对结核病进行快速检测的“赤纸芯”项目,该项目旨在解决山里的村民没钱去大城市检查确诊结核病的难题。

“我们通过整合纸基微流控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将传统核酸检测所需的百万级实验室浓缩为纸芯片和保温杯,完全匹配了大山场景,解决了诊断贵的问题。”陈豪说。

皂荚、金银花等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存在着“育苗难、品质差、产量低”三大难题,怎么破解?河南师范大学“快繁技术在特色中药材中的应用”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可以快速生产出一大批质优价廉的中药材种苗,实现科学化大规模种植,降低种植成本。河南省辉县市原国家级贫困村柳湾村村民就受益于此,成立辉县市向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400余亩特色中药材,亩产收益达到了12000余元,比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增加了5倍。截至今年6月,团队已帮助柳湾村71户贫困户脱贫。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比赛中的萌芽赛道,“双创”新生代们带来的不少项目从社会现实出发,表达对社会问题和民生的关切,显示出了深刻的思考。

大赛现场,江西育华中学辛玉桥、顾明睿团队项目“智能康复训练专家”获得不少评委的青睐,这是一款面向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新型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将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与等速肌力训练相结合,对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

“目前,产品已完成样机制作,且经过脑卒中患者志愿者测试,能够完成医生要求的被动康复训练和主动康复训练,已提交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团队负责人介绍。

“在萌芽项目中,情怀和初心尤为重要。”大赛观摩人员、南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马骏认为,相比于大学生而言,高中生可能更偏重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他们能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融入对生命的关切,这非常可贵。

以赛事为窗口,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疫情期间,“刷脸”成了各大商场、公共交通、办公场所入门的第一道坎,人工智能生物识别、3D传感、大数据风控等技术快速走入人们的生活。

紧跟社会需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享用——后刷脸时代的哆啦A梦”项目以快速迭代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优越的服务模式,进入人脸识别系统市场,主要为大B端客户提供刷脸技术相关解决方案,目前已整合业内大小服务商2000+,直营商家27000+。支付业务方面,享用刷脸系统全行业人气排名第一,所创流水位列全国前三强。

今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有两个项目进入总决赛,其中“享用——后刷脸时代的哆啦A梦”获得了职教赛道金奖,“胜傲科技——高性能运动地板的缔造者”获得了职教赛道银奖。

“数量和质量都获得了突破,而且今年我们是从全校750个创新创业项目、3009名学生中选出来的,创新创业已经在全校形成了热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频说,这得益于学校的“433”成才工程,该工程明确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加入一个创新创业团队、完成一次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一个创新创业成果,真正将双创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程观看了三强争夺赛,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7级本科生杨眉感到“比赛非常震撼,让我大开眼界”。

“在课堂上看起来稍显刻板的专业知识原来可以转化成如此精彩的创新创业项目,还能落地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助力国家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这让我对课堂知识和‘双创’都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杨眉说。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大赛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以赛促教,形成了新的培养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这是进入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高等教育的新教改,赢得新时代的新质量。”吴岩说。

大赛已成为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华南师范大学,参赛项目从选拔、培育、打磨到参赛,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

“在项目选拔上,我们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坚持从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和产教融合创新成果中挖掘具有潜力的优质项目,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申报筛选打磨模式;在项目培育上,学院学科带头人或者院长亲自担任第一指导教师,跨学院组建优秀的创业团队;在项目指导上,从3月开始几乎每天都在不断邀请不同的专家来指导和完善项目。我们把大赛当作重要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以赛促教、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徐向龙说,华南师大努力把“互联网+”大赛打造成学校标杆竞赛项目,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遴选培育等过程,让学生了解大赛对自己创新意识养成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学校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创新创业非正式课程学时要求,学生不达学时不能毕业。

创新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是一日之功。本届大赛设置了高教、职教、国际、萌芽四大板块,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式“双创”教育链条。

“创新创业教育要有系统思维。”总决赛评委、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林晓钢说,一是要推动高校内部创业团队的学科交叉,优化团队配置,使得不光有好点子也有好的解决方案;二是要将创业和创新更好融合,去除创业中的简单重复,通过创新挖掘出创业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通过技术的攻关解决创业中的“卡脖子”问题,从而产生真正有创新的创业项目;三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更多地请企业走入课堂,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让学生学会用企业的语言去表达自己项目的优势和亮点,从而让市场听懂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以国际交流为契机,构建开放的双创生态系统

冠军争夺赛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智情治心”项目获得了评委的青睐。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以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模态信号为输入,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情感感知技术,评估结果准确、高效、可靠,原型情感准确率高达90%,在数秒内就可以获得检测结果。该技术信号采集简单易行,可帮助民众日常评估自己和周围人群的情感状态,成为社会生活或重大突发事件下情绪疏导的高精智能产品。

与以往不同,今年首次将原国际赛道并入高教主赛道,入围金奖争夺赛的国际参赛项目数量也达到了历届之最,接近去年参赛数量的两倍,项目含金量也再创新高。

来自牛津大学的项目“塑料循环经济”围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塑料污染,采用微波技术,通过自主设计的催化剂将塑料垃圾转化为可利用塑料,再制成相关塑料产品,从而减少塑料污染,提高塑料循环利用率。该项目技术相对成熟,产品价格极具竞争力,全球市场前景广阔。

癌症患者肿瘤切除手术中,传统的病理检测方法耗时长达30分钟,且难以精准判断肿瘤是否切除干净。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中,香港科技大学研发的CHAMP显微镜,为手术提供了快速肿瘤细胞成像检测手段,不仅把检测时间缩短至3分钟,而且将准确度从65%提高到95%,节省了大量人力和医疗成本。

据介绍,经过激烈角逐,莫斯科航空学院的“莫航喷气背包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机器人牙科手术辅助系统”、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智情治心”等3个项目获得了季军。

今年,大赛首次命名“国际”“互联网+”大赛,将国际赛道与国内赛道合并,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所国外院校的3000多个项目、近万名学生参赛,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同场竞技。

“国际国内同台竞技,是考验也是窗口。”高教主赛道金奖争夺赛评委、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马若龙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了大赛,从观察员到评委,他发现国际赛道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今年国际和国内赛道合并,统一为高校赛道,国内高校跟国际高水平大学同台比拼,不仅能够检验我们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也是展示宣传中国的一个很好的契机。”马若龙说,国际上高水平大学来参赛,不管是市场还是产品创新都会考虑中国因素,包括参赛选手本身也会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市场,有利于宣传中国、展示中国。

参赛队伍指导教师、暨南大学副校长翁健认为,今年大赛名称增加了“国际”二字,体现了大赛走向国际化的宗旨。本届大赛国外参赛高校数量、项目和团队创新高,世界前100强的大学有一半以上报名参赛,充分体现了大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很高的国际化程度,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创造了历史新高。大赛为世界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交流的全球大平台,打造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们今年是第一次在中间加了两个字,变成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个字意义重大,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把它从一个国家赛事变成一个国际赛事。”吴岩说,这次合并有几个意义,一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质量足够高了,可以跟世界著名大学的水平一较高低;二是中国的大学要主动融入到世界水平发展中,融入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三是世界大学要跟中国高等教育相互促进,这个大赛是世界水平的,但富有中国特色。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全世界的大学生平台或者青年创客们的一个创新机会,实现他们创新创业梦想的、一个国际的、全球的、最大的盛会。”吴岩说。(张紫欣、连燕纯、黎鉴远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报广州11月19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0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于珍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45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