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对孔家还有优待吗

“外孔”后人说“外孔”——“孔末乱孔”新解(二)

7. 蛛丝马迹

随着对孔氏家族历史的不断了解,终于发现,在明代的中期之前,还真的存在着这么一个家族,在曲阜完全可以和衍圣公府分庭抗礼,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命的孔氏族长——孔泾及其家传的历代孔家族长。

据《阙里孔氏世官世系》记载:

明太祖洪武元年,以翰林院检阅官孔泾齿行俱尊,特命还乡里,为孔氏族长。面赐藤仗一棱,令世守主领宗族事。其后衍圣公择年长行尊有德者为之,无品秩也。

这位族长有什么来头呢?经过查证可以发现其身份如下:

孔泾,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元末的进士,曾任翰林院检阅官。家世传承为:孔仁玉-孔勖-孔彦辅-孔宗榖-孔若鼎-孔端修-孔琇-孔鼒-孔元敬-孔之谨-孔泾;从孔家的辈分来讲,是衍圣公孔克坚的叔祖。明太祖洪武元年,应孔氏宗子孔克坚的奏请,朱元璋特令孔泾返还乡里,为孔氏族长,并钦赐藤杖一枝,令世守主领家族事。

据记载,这根手杖一直由孔氏族长所持有,在明代中期收归孔府后,在清朝中期时突然销声匿迹了,直到1959年春才在泗水县尚庄村孔尚任后裔的家中被发现:当时有木匣盛装,匣已残毁。藤杖为乌棕色,杖长 205 厘米,直径 4 厘米;上顶浮雕松树仙鹤,稍有残缺,杖尾铜箍包头;杖体十分光滑,用白棉布包裹,杖身上端雕刻楷书铭文“明洪武戊申年 钦赐孔庭族长藤仗令主家政”。这支手杖,也成为了证明孔家族长历史的第一手实物。

大陆对孔家还有优待吗

朱元璋钦赐孔庭族长的手杖

后来,由于京沪高铁及其曲阜东站以及相关连接路线的修建,我们的老家息陬村被陆续拆迁。拆迁过程中,在村西北角、原孔氏家庙旁的一座小桥里面,发现了一通石碑,后被人迁立于息陬春秋庙门前。现在该碑被人称为“家政碑”,该碑碑额为“钦命世世相承,主领家政碑记”。碑文曰:

泾,字世清。元登进士第,初任兴化路学政。再授平阳府。入为翰林国史院检阅。洪武戊申,以贤良官随例居临濠。宗子克坚奏请释还乡里,为孔氏族长。洪武十七年,曲阜县世职知县缺员,议补任者互相可否。世清祖亲率族众赴京请太祖亲选。九月十五日,召见。太祖亲问曲阜世职典故,众皆怆惶,莫知所对。世清祖出班应对,敷奏详明,天颜大喜,面赐藤杖一枝,谕令:世世相承,主领家政,永远遵守。晚年囗(订?)祖庭广记,有功宗族。年七十六卒,子四:思桧,思楷,思栎,思桓。

大陆对孔家还有优待吗

“家政碑”

此处碑文,可以和《阙里孔氏世官世系》中的前面的部分,以及“明代孔氏族长多出息陬村”的说法相印证。而且,从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明朝孔泾之后,又有一位族长叫“孔思楷”,从“世守”的角度来看,由孔泾的二子孔思楷继承族长之位,也传承了“世守主领”的谕令,至于为什么没有由孔泾的长子孔思桧继承,暂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再下一代的族长是谁?在《钦定四库全书 · 方州集 卷二》里面,收录了一篇《代孔克煦乞免本族田租奏》,是由时任山东巡抚代替孔克煦上奏皇帝的奏疏,内容如下:

臣克煦,切照洪武、永乐年间,臣之一族,为户不满数十,成丁不过百躯。及今,承平日久,生齿日繁,一户或分为四、五户者有之,一家或分为十数家者有之。思得各户原有地亩税粮,秋夏总不及五百石,子孙男女不下三千口,俱沗系圣门,素习儒业,既不能为工商以从事于他道,又不能逐技术以糊口于四方,不过恪守耕凿,以为事育耳。又值连年荒歉,输纳有程,养赡不敷,温饱无托。臣切惟,饥寒切身,虽父母不能制其子;衣食不足,虽巢由不能固其节。设或乖违礼义,贻辱祖宗,未免有负累朝优待之恩也。谨按唐乾封元年,亲祀孔庙,子孙并免赋税;宋太平兴国三年,命孔宜袭封文宣公,并免其租赋,又访得己故尚书胡濙;先朝时亦蒙优给田土,除免税粮。臣等怀望有年,自揣疏远侧微,不敢举援,陈请今者叨逢盛事,感会休期,伏惟皇上矜怜,将本族税粮乞与蠲免,以为圣朝一代之彝典、以为万世崇儒重道无穷之视效也!臣谨具奏。

大陆对孔家还有优待吗

《钦定四库全书 · 方州集 卷二》

从上述的奏疏里面可以看出,这位孔克煦,不仅有一定的身份,能够经由山东巡抚代为他向皇帝上书,而且从奏疏中的口气来看,俨然就是孔氏族长的口吻。

从年代和辈分以及上述信息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克煦很有可能就是孔泾家族世传的又一位族长!同时,他应该还是前文曾提到的“(景泰)六年,被族人孔克煦上书攻击,皇帝不予处理”中当事人之一的那位孔克煦!

在这以后,这个家族是否还曾经有人接任过族长,尚待考证。

8.初露端倪

两个家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矛盾的呢?从目前能找到的一些资料来看,貌似孔泾、孔思楷时期,与衍圣公府的合作还是不错的。而从前面的关于衍圣公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自孔克煦开始,和时任衍圣公的孔彦缙的关系,已经矛盾重重、水火不容了!

至于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了权势和利益矛盾、冲突之外,还要从朱元璋派族长返还乡里的用意说起。

首先,朱元璋对孔府、对衍圣公是什么看法呢?对此,对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文坦教授在其文章《朱元璋对曲阜孔氏态度及其历史原因探究》里的观点,我高度赞同:

明朝初年朱元璋召见衍圣公孔克坚、孔希学父子,是孔氏家族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朱氏对孔氏严加训诫,并反元朝之道而行之,“不烦以政”,曲阜县尹世袭制度也改为世职知县制度,孔氏仕宦为之一变。表面原因是,元惠宗(顺帝)北迁后,孔克坚首鼠两端,持观望态度,称病不奉召觐见,引起朱元璋不满。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元朝后期朝廷加大尊孔崇儒的力度,对圣裔也更加优遇,孔克坚和族人孔思立进入中朝,历官省、台,位列显宦。普通孔氏族人也凭藉朝廷的“孔氏恩例”大量进入仕途,其仕宦人数为元朝汉人家族之最。因而,曲阜孔氏认同元朝蒙古、色目、汉人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忠诚于元朝,敌视红巾军。

再来了解一下明代有关孔府大事记中部分相关的记载:

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太祖朱元璋诏以太牢祭孔子,并遣官到阙里致祭。

三月,孔克坚遣子希学入觐。帝复召克坚。十一月十四日,克坚入朝,在谨身殿受面谕。

十一月,孔希学袭封衍圣公。授正二品阶资善大夫。次年,置官属,设管勾、掌书、典籍、司乐、知印、奏差、书写各一人。

赐祭田2000大顷,分为五屯四厂十八官庄,拨田承种,供庙祭及属官廪给,余者为衍圣公俸禄。置林庙洒扫115户,令曲阜等州县选民间俊秀无过者充当,其“杂泛差徭,一概蠲免”。敕孔氏子孙皆免差发税粮。

是年,以翰林院检阅官孔泾齿行俱尊,特令返还乡里,为孔氏族长。钦赐藤杖一枝,令世守主领家族事。

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钦定衍圣公专主孔子祀事,不再兼任地方官。

洪武七年(1374年),始改孔氏世袭知县为世职知县。

洪武十年(1377年),阙里孔庙兴工,至次年工竣。重建正殿东西回廊、东西庑及三氏学生员房舍70余楹,补塑圣像。

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

由此可见,朱元璋最初的态度是“尊重孔子”的,而对于当时的衍圣公,则显得有点儿不够满意,所以尽管对其处处优待,却又“不烦以政”,明显心气不顺。那么,对于让孔克坚“奏请”返还乡里的族长来说,如果说不给点儿对衍圣公的监督、管理、约束、挟制等职责,恐怕他肯定也无法完成使命。因此,拿着钦赐藤仗世守的族长,不仅绝不可能“无品秩”(清朝时期的族长都是正三品执事,还管着“族长衙门”;依此为参照,明代皇帝亲派的族长的品秩应该与此相差不会太大),还似乎享有某些特权——族长不仅能够通过山东巡抚代为上疏皇帝,而且,既然是“钦定衍圣公专主孔子祀事”,专领家族事务是管理祭田在内的家族内人、财、物的权利,包括衍圣公的俸禄和婚丧嫁娶的开支等。从五十五代到五十八代衍圣公的墓地,都没有按定制设立石仪,说不定就与当时衍圣公府不负责财权有关;而第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墓前设立的石仪,是由于孔彦缙死后,由于受到了“族人”的欺侮,朝廷派人来曲阜亲自处理丧事,整个仪程严格按照明朝墓制完成才得以设立的,“族人”已无权干涉。

不过,特别要强调的是,自永乐朝开始,关于孔氏两大家族的整个政治生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朝廷方面,篡夺了皇位的朱棣好像并没有听到其父皇对孔家最初的认知,又或者忘记了告诉其皇子皇孙们洪武高皇帝当年的看法,反正是朝廷对衍圣公的恩宠不断提升、品级不断提高,还不断给衍圣公加封职务,已经彻底不再是洪武朝“不烦以政”的初设,恐怕还会觉得这位孔家族长,成为了“麻烦制造者”。

而作为衍圣公,孔彦缙、孔弘绪祖孙两代连续的衍圣公都是在幼年袭封,家庭教育存在着先天缺失,明初时衍圣公对族长的谦恭,恐怕也已经随着历代衍圣公地位的不断提高、朝廷恩宠的不断增加而逐步的消散。尤其是自孔弘绪以后、除孔弘泰以外的连续四代衍圣公的夫人,都是家世显赫、权势滔天:孔弘绪的岳父李贤,天顺朝的内阁首辅;孔闻韶的岳父李东阳,正德朝的内阁首辅;孔贞干的岳父建昌侯张延龄,系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的皇后的弟弟,妥妥的国舅爷、皇亲国戚;孔尚贤的岳父是严世璠,而其岳祖父严嵩则是嘉靖朝的内阁首辅,在“壬寅宫变”后的约二十年里,完全就是严氏父子在“擅专朝政”。因此,衍圣公对于族长家的态度或许也已发生了转变。

而族长家族,想来是自恃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御赐的藤仗和授权,对衍圣公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仍然抱持着想要压制、约束的想法,于是,两大家族的家族斗争的战火由孔彦缙、孔克煦开始点燃,而且越烧越旺。

9.拨云见日

据载,孔彦缙十岁袭爵,太宗朱棣命其受学于太学,仁宗朱高炽则在东华门为其赐第。不过孔彦缙和孔克煦等人长期以来矛盾重重,各自向朝廷打小报告说对方的坏话。最终还是景泰帝朱祁钰各打五十大板,警告他们不要玷污了先圣的名声,《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九·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七十七》载:

诏曰:先圣子孙,朝廷甚优待之。念其初犯,俱免罪。今后务循礼法,敬长慈幼。不得恃贵凌尊,恃长欺贤,有违国法家训,再犯必罪不宥!

在孔彦缙之后袭封衍圣公的,是他的长子长孙孔弘绪。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十月孔彦缙去世,十二月,朝廷让孔弘绪袭封了衍圣公。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重新登基为帝,当时不过十岁的孔弘绪入京见驾之时应对得体,颇受英宗的赏识,史称:“握其手置膝上,语良久”。

然而,根据孔府里面的记录记载,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因“宫室逾制”,孔弘绪被南京科道所弹劾,夺爵废为庶人,令其弟孔弘泰袭衍圣公。

不过,这里的“宫室逾制”,到底是多么大的罪,就要夺爵呢?后来找到了明代王世贞所著的《皇明奇事述》中相关的记载:

成化丙戌三月癸卯,衍圣公孔弘绪坐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四人,法当斩。诏以宣圣故,削爵为民,以弟弘泰代,没后,弘绪子闻韶袭爵。

作者王世贞,字元美,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生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卒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先后任大理寺左寺、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南京兵部侍郎等,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以其所任官职和文坛领袖的地位,当不至杜撰;但由于其曾任山东巡抚的父亲王忬,就是被专权的奸臣严嵩所杀,想来也断不会主动为严嵩及其亲戚予以美言。

按此线索继续查找,夺爵真相也逐渐真相大白:原来,由于孔弘绪命三岁丧父、年仅八岁时祖父又去世,十岁又袭爵,家庭教导有缺失的他,后来还娶了天顺年间的内阁首辅李贤的女儿,越加的飞扬跋扈。成化五年,这位年仅20多岁的衍圣公因其在曲阜的所作所为,被南京的官员弹劾。由于兹事体大,朝廷让巡抚山东都御史原杰进行查证,最终原杰上报的罪名是“非法用刑,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者四人”。宪宗皇帝朱见深下旨,将孔弘绪“械至京理问”,即将孔弘绪抓捕进京审问。内阁首辅彭时为孔弘绪求情,认为不能用刑具把衍圣公押入京城,据《明宪宗实录卷六十三》载:

宣圣乃万世名教宗师,历代崇尚,有隆无替。待其子孙,与常人不同。今弘绪有罪处之,亦宜从厚。伏望皇上念先师扶世立教之功,免其提解,宽其桎梏之刑。待取至京,命多官议罪奏闻,然后处置为当。

宪宗批准了他的建议,表示将孔弘绪“颂系之”即可,即入狱而不用戴刑具。而在三法司对孔弘绪的罪行进行会审之后,依然给出了“坐斩(即杀头)”的判决:三法司的判决是为了表明朝廷的态度,但是宪宗最终开恩将其“革职为民”,令其弟弘泰袭封。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地方官员上报孔弘绪已“迁善改行”,弘治皇帝下令命孔弘绪“复冠带”。在孔弘泰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去世后,由孔弘绪的儿子孔闻韶承袭了衍圣公。

如果说,在孔弘绪被夺爵的事件中,族长家族一直无所事事、从未参与,我是绝对不会相信。家族矛盾发展至此,已呈不共戴天之势了!

“孔末乱孔”的真相,是否将要呼之欲出了?

答案即将揭晓,请继续关注“外孔”后人说“外孔”——“孔末乱孔”新解(三)!

本文来自管理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553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