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概述怎么填 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进入“十四五”时期,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聚焦中心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关注的问题,以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支撑,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规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科研要成为指导教学、服务决策、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实践成果。”优质教育科研成果完整的生产链,不仅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实现成果“四个转化”的过程,这也是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化为教案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转化为教案,就是把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体现在教材建设和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和课程有了更高的要求。“填鸭式”教育方式、落后的教材体系、弱化的师资力量,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升级版、个性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期待。

有鉴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应本着思想解放和创新的精神,提出更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措施。一要围绕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入基层一线做好调查研究,把把脉作为制约基层教育发展的重大命题,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比如在激发办学活力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建立社会力量办学体系,解决制约办学自主权和内部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其次,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和教学技能,及时获得教育科研前沿成果,协助教师提高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熟练提炼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三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践行“五育融合”理念,因材施教,探索建立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目前部分学校适应学习变化,采用选课走班、翻教室等研究成果。这体现了育人的创新。

转化为决策

提出高质量政策建议

纳入决策,即推动优质教育研究成果进入决策过程,提出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或培养教育政策研究人才,并直接参与教育决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迫使教育研究组织和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从而打破经验主义和研究滞后的桎梏。

有鉴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更符合决策需要的政策建议。首先,由于教育决策对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教育科研应采用“团队作战”的组织模式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国家教育研究体系间的协同创新,形成团队式、跨学科、大规模的研究力量。同时,要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确保证据充分、准确,数据准确、论证透彻,建议

情境下的人格化互动过程。决策者的认知偏好、供需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等都会影响成果转化为决策的成功率,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敏锐把握“政策窗口”的开启期并推动成果有效转化为决策。

转化为制度

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

转化为制度,即将高质量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和包含道德伦理、意识形态在内的非正式制度。成熟完善的教育制度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支撑。教育科研人员是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力量,当研究中遇到学术研究自主性与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冲突时,若处理不好二者关系,就会对教育制度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鉴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加强伦理建设和专业自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制度。第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贯穿于教育科学研究之中,在各项学术工作中坚守政治底线,树立法治思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为例,衡量学前教育的两大标准主要是质量和公平,在参与法律的研制过程中,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对其中涉及的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等冲突问题做好平衡,切实引领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第二,要本着对成果去伪存真的态度,把实践作为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客观标准,探求教育道德伦理,批判性地构建教育价值秩序,使学校、家庭、社会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第三,要根据社会实践的情境变化,在反思中质疑、验证教育制度和规范。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下称《规则》)为例,该规则首次以立法方式对教育惩戒权的行使进行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者通过调研《规则》在各地各校落地的实际情况,可以检验《规则》的科学化水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使教育惩戒达到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目的。

转化为舆论

营造高质量发展氛围

转化为舆论,即教育科研工作者通过解读政策、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开展舆情研究,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实现正向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不可忽视的伟大成就,但当前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自说自话”的问题,成果转化渠道比较单一,教育舆情处理不当易引发社会混乱,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成果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其舆论引导效果。

鉴于此,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突出教育科研成果隐性转化的特点,通过观点渗透影响社会受众对教育问题的认知和信念。第一,要探索形成多样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模式,借助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点对点的全媒体多元化平台,对成果进行二次转化,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表达观点,使成果有数据支撑、观点鲜明、语言通俗,有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广泛“扬声”。第二,要聚焦民情民意,开展舆情研究和引领,客观分析教育现象与问题产生的背景,提出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共识。同时,要听取用户对科研成果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调整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成果。为有效应对涉及校园安全、教育公平等突发舆情事件,还要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舆情引导模式,争取舆论支持和公众理解。第三,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加大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国际论坛、项目合作、交流互访等方式,抢占国际教育话语体系制高点,在全球化进程中贡献中国教育智慧,促使我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只有培育积极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环境,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走出“书房”,才能充分利用成果价值。为此,当下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困境,建立评价“代表作制度”,完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把评价的关键指标转向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情况。此外,还应建立成果转化激励制度,保护成果知识产权,确保转化收益惠及科研工作者,这也是教育智库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唐冉 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智库个人项目“全媒体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舆论引导力提升研究”成果,项目编码:GYF22020001)

责任编辑:曹金玥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58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