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端午节和什么节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

1. 春节

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作为一岁之首,又被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现在我们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但实际上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各种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吃年糕等习俗则流行至今。

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古诗中有关春节的代表。

2. 元宵节(上元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为汉文帝时所设立。

赏花灯和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其中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此后民间便有了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吃元宵的习俗则起自宋代。其他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舞龙灯等。

欧阳修诗《生查子·元夕》中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是对上元佳节赏灯场景的生动刻画。

3. 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 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清朝初期的历法改革后,寒食节渐渐融入到了清明节中,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的部分。

关于寒食节的名诗有唐代诗人韩翃所作《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由于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加上后来的一些发展变迁,清明节的习俗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很多,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

农历每年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或称端阳节,“端”即“初始、开始”的意思,所以“端午”本来写作“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

一般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纪念屈原有关,但实际上端午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吴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该地区在每年的这一天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不过对于屈原的纪念确实很有可能对端午节习俗的演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流传至今,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和菖蒲等等。李隆基《端午》诗云:“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6.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因此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因此,在中元节,人们的主要活动自然就是上坟、祭祖、放河灯等等。

7.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此时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吃月饼、观潮等也是中秋节的习俗。更重要的是,中秋已经成为了团圆的代名词,每逢此日,月圆总是兆人圆,勾起人们的思乡和思亲之情。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故成千古绝唱。

此外,中秋节还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8. 重阳节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的原型可追溯至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重阳还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并于 1988 年被定为“中国老年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相关古诗中的代表作。

9. 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自上古起,腊八便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

关于腊八节的风俗,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如今,喝腊八粥成为了一些地区过腊八节最重要的活动。此外,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10. 除夕

除夕也就是我们日常所称的“大年夜”,时值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即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所以也常叫做“大年三十”。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民间关于除夕则广泛流传着更为详细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便流传了下来。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并通宵守夜,成为代代相传的风俗。此外,吃年夜饭也成为了除夕夜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往往成为家中一年到头最为热闹的时候。

本文来自小情话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211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