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刘晏传(资治通鉴 刘恕)

宋仁宗嘉佑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宣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是临川人,酷好读书,会写文章。曾巩曾经拿王安石撰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替他扩大声誉。庆历二年应试,选拔为进士第四名,授职淮南判官。原有制度规定:任期已满,可以进献文章请求就试官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往鄞县去当知县。在县内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青黄不接时又借给百姓官仓粮谷,秋后连本带利偿还,使新粮旧米得到调换,县民对此感到很便利。不久转往舒州做通判。文彦博举荐王安石淡于名利权位,请求破格提升他,用来矫正奔走钻营的官场歪风。朝廷宣召他就试官职,王安石却拒不前往。欧阳修举荐他出任谏官,王安石又以祖母年迈为理由加以推辞。欧阳修认为王安石需要取得官俸侍养祖母,又向朝廷进言,委任他为群牧判官,王安石又予以推辞,恳求补任还空缺的地方官职,于是出知常州,转任提点江东刑狱。他和周敦颐不期相遇,日夜交谈不中断。王安石回到任所精密思考,竟至废寝忘食。起初,朝廷召任官职的命令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辞谢不就职,士大夫都认为他无意世事,很遗憾不曾见过他一面。朝廷常想授予他令人羡慕的官职,只担心他不上任。到这时就任度支判官,闻知此讯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在按自己的意图行事方面很坚决,于是上奏《万言书)》,主要以为:“如今天下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拮据,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衰颓败落,病根在于不晓得法令制度,不效仿先王施政纲领的缘故呀!效仿先王施政纲领的关键在于取法它的精神实质而已。取法它的精神实质,那我所要进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使天下人的耳目为之震惊,使全社会的舆论为之大哗,就本来已经符合先王的施政纲领了。依据天下的民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抽取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国家的用项。自古天下大治的时代,未曾把财力不足当成问题的,成问题的是,理财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罢了。各级官 吏的才干智慧已经不足以使用 ,而民间也缺少可以任用的良才 ,陛下对国 家的依托,疆土的守护,怎么能够始终认为上天会永久保佑,而不会发生意外的忧患呢!但愿陛下洞察因循守旧的危害,明确诏命大臣,徐图改进,以期适合现实的变化。臣下我这套主张,是一般人讲不出来而议政者又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老掉牙的东西”宋仁宗看过奏疏,就搁在一边了。吕祖谦说:“王安石变法的底蕴,也在这封万言书中大致显现出来了。只是他的理论主张在嘉佑时期未被采用,到熙宁年间又全被采用了。看来世道变化的机缘,是有某种固定安排的。”

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起身就职。

宋神宗熙宁元年夏季四月二十四日,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照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众学士讨论。司马光说:“赈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唐朝常衮辞让御膳慰劳和宰相封邑,当时人都认为常衮既然知道自己知道力不胜任,就应该主动辞去高官显位,不应当仅仅辞退厚禄。况且国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者的缘故啊!”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畚箕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这纯属桑弘羊蒙骗汉武帝的论调。司马迁把这写在《史记》上,正用来表现他的愚蠢罢了。”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我的看法和司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准这样做来答复宰相等人。”正赶上由王安石起草这道诏书,就引述常衮的事例来责难两府,两府不敢对答争辩。

熙宁二年春季二月初三,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准备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加以推荐。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宋神宗问道:“是文章学问方面不能胜任呢?还是经典理论方面不能胜任呢?或者是处理政事方面不能胜任呢?”唐介回答说:“王安石好学但拘泥古训,所以论事迂腐空阔。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有很多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王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必定会困顿多事,各位应当心里明白这一点 。”宋神宗又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起用为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文章和道德修养都特别高,安置在侍从献纳这种职位上完全可以。宰相自有宰相的器度,可王安石性情耿介,心胸狭隘。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以为然,终于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朝臣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通晓经典理论,不明白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王安石回答说:“通晓经术,正是用来处理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宋神宗紧接着问道:“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王安石回答说:“衰世的社会风气表现为:贤良的人不能够推行仁德,奸恶的人却能够施展暴虐;低贱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高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矫正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所要迫切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深深赞同这种判断。二十七日,讨论改行新法。王安石提议:“西周设置泉府这一机构,通过专卖来抑制兼并,周济贫乏,调节和流通天下的财富。后世只有桑弘羊、刘晏的所作所为,才大致符合古代的用意。一般读书 人不能推究阐明先王采取这种措施的用意,反而认为君主不应与百姓争夺财利。如今要理财,就该修明泉府的成规,用来收回财利的支配权。”宋神宗采纳了这条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难得又难全面了解。现下让十个人理财,其中难免会有一两个人办错事,随之攻击的言论就乘机掀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一鲧去治水, 尚且不能避免失败这种事,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的大小,不被攻击的言论所迷惑。”宋神宗说:“有一一个人办错事就废弃了所要干成的大事,这正是很少能够干成大事的原因。”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筹计国家财政,讨论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为此命令陈升之、王安石领导这项工作。起先,晋江人氏吕惠卿由真州推官任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二人定下朋友关系。所以到这时王安石特向宋神宗推荐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的杰出儒士也不容易和他相比。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于是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任检详文字一职。 事无大小,王安石必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所提出的建议、请求等奏章,大多出自吕惠卿的手笔。又委任章敦充任三司条例官,曾布充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王安石凡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曾布一定要 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意向,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 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多嘴。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王安石与刘恕关系密切,打算引荐安置为三司条例官。刘恕借口不熟悉钱粮事务加以辞谢,并且说:“天子正把国家大政托付给明公,就应弘扬尧舜的德政,来辅佐明主,不该把财利放在首位。”王安石说:“经书上讲,利是用来应和义的,善于运用这条经训,正是弘扬尧舜的德政”。当时围绕新法展开论争,朝廷众位大臣的意见,多数都和王安石不一致,王安石讽刺说:“你们这些人成天干坐着不读书啊!”赵抃反驳道:“你错了。在皋陶和夔、后稷和契辅政的时候,有什么书可以读呢?”王安石默不应答。

本文来自风信子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40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