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没有人的成熟是一蹴而就的,人们总是以为,苏轼这种天才大文豪,遇到困境和悲伤时,总是能够表现得旷达豪放。其实苏轼也会孤独寂寞,也会哀伤惆怅,也会有难以释怀的情感。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文人对世界的感触,总是超乎常人的细腻,苏轼更是如此,他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

苏轼的仕途不怎么顺利,一生要么被贬,要么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宋朝吸取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对于地方防备极为重视,表现出来的政策就是,地方官三年一调换的制度,目的就是防备地方官在当地扎根太深,尾大不掉。

三年何其长,三年何其短,人生有几个三年,三年之内除了工作,难以建立或维持深厚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频繁的调动之下,刚熟悉本地风土人情,交得三两好友的苏轼,因为皇帝一声令下,又是离别分散,星辰为伴,不得不无奈地离去。

在漂泊动荡的人生旅途中,苏轼难以获得稳定舒适的人际环境。古代缺乏娱乐活动,三五好友相聚饮酒作乐,是人们排遣寂寞的主要方式。苏轼由于常年的漂泊无定,总是身不着家,亲情友情的缺失很容易让他产生飘零之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古代的交通通信并不发达,一次离别可能就是永远,所以古人非常看重感情。作为一个满腹才华的文豪,苏轼更是将他的孤独苦闷与对亲友的思念,和着毕生的才情,寄托在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词作上。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杭州苏堤 由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建造

比如:“孤”这个字,就是苏轼词中多次出现的意象。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记梦》)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如果常读苏轼的话,你会发现"孤独"几乎是伴随了他的一生。特别是到了晚年,身边好多亲人、好友相继离世,人世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自己在乎的人和事相继在眼前毁灭,甚至自己都是生死难料。正如其所言:"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次次的打击令苏轼无比怅然。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以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正是于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时所作。在此之前因为与正在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被调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三年后调往徐州,时隔两年又调往湖州任知州。之后因为揭露新法弊端,身陷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宋神宗念及才华,将他释放,贬到黄州。

数十年的漂泊无定,浪迹天涯,再乐观旷达的人也难以招架,“独”和“孤”即是他的现实境遇,也是他内心的情感。

词的上片运用了"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树叶稀疏的梧桐树上,这里已经点明大致的时节,接下来上阙的最后一句,“缥缈孤鸿影”中的“孤鸿”,则是确定了季节背景。众所周知,“鸿”是鸿雁,是典型的秋的意象。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利用“疏桐”、“孤鸿”,描绘了秋天的意境,借秋季的萧索景况,渲染孤独凄冷的氛围和内心寂寞惆怅的感情。

秋的现实情境和所表达思想感情都深入人心。然而这些,却只字未提一个“秋”字。满篇无秋,却满篇含秋,这是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

如果说,"疏桐"和"孤鸿"描绘的是心境,那么"缺月"和"幽人"所表现的就是现实的情境。"缺月"一是表明了时间,二是借助"月"本身所含有的"团圆、思乡"等意象,表现自身远离故乡亲友,被贬至偏远地方的落魄境遇。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月"表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后面还有一句"漏断人初静","漏"是指古人用来计时的沙漏或者水漏,"漏断"是就是沙子漏完了,也就是时间到了深夜时分,这里是再一次补充了具体的时间段,诗人是在深夜时分,出来走动的。这也铺垫了下一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深夜时分,诗人独自一人在月下徘徊,无人陪同,也无人看见,是呀,还有谁像我这样呢?"幽人"和"孤鸿"是对应的意象,诗人孤独、寂寞的身影,就像那浩浩苍穹中飞过的大雁。透射出自己孤苦漂泊、贬谪黄州的凄惨境况。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下片紧接上片,鸿雁惊恐不安,心中孤独愤懑,但这些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诉说。"恨",即是孤鸿之恨又是作者之恨,孤鸿恨什么?恨自己被群体抛弃,就如同作者恨自己被朝廷排挤。

"拣尽寒枝",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寓意自己仕途坎坷,频繁调动。"不肯栖"即写大雁的孤傲,又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和迷茫情绪。整体意思就是,"这么晚了不快点找个地方休息,在树林枝头挑挑拣拣,找不到心意的归宿,不愿落下,最终只能在寂寞冷清的沙洲上暂时降落。

冷清的沙洲就是指黄州,苏轼这回不是像以前一样是被调任,为官一方,而是被贬谪流放,没有俸禄,没有收入,生活十分困顿。只能带着家人自行耕地维持生计。由此来看,整首词都是在托物比兴,借鸿雁来表现自己现实的境遇和内心的高洁孤傲、寂寞迷茫之情。整首词都围绕着"独"这个字展开,仿佛每一个字,都是这种情感的绽放,让人止不住的去体味,去代入。

黄庭坚对此诗评价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世人评价孤鸿,只赞扬其高洁孤傲,可谁能体会到鸿雁无处可栖的无奈,谁能感受到身如孤鸿的作者,无处安放的迷茫?来到黄州,不是其本意,降落沙洲也是无奈之举。苏轼向往自由,却常常身不由己,想要施展才华造福天下,却又遭受排挤;人生多么无奈啊。孤独的是境遇,无奈的是人生,与常人不同的是,苏轼是洒脱的。既然无奈,那就所性"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缥缈孤鸿影(苏轼 缥缈孤鸿影)

本文来自小天才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40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