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的糍粑,被我故乡人认为是最有礼行、最有体面的食品。不论年节、结婚、建房等各种喜事大事,都以献上糍粑为最大礼行。

糯软的糍粑是有传说的,这个传说非但没有糍粑的糯软,反而有几分悲壮。

时光倒回春秋,我们看到楚臣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吴,从吴借兵伐楚。伍子胥率吴兵破楚后,受封申地,吴王令他修建阖闾大城御敌。城成,吴王喜,惟子胥不乐。他自知结怨多,日后定为人不容,便对亲信说: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食物。伍子胥去世不久,越国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这时是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惊奇地发现城基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伍子胥在建城时,将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伍子胥的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掘起,敲碎,重新蒸煮为食。此后,楚一带的人们每到年底,便用糯米制糍粑,以此祭奠伍子胥。

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我的先祖从淮迁徙入川,再出川入赣,最后又由赣进湘定居。

我的到湖南资兴定居的先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把这一习性通过基因一代一代传给了故乡人。

故乡人在四季轮回中,流淌在血脉里的,除了先祖遗传的吃苦耐劳精神,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使得他们从不满足于自己种的稻米只是在杉木饭甑里简单演变出米饭。他们怀着对土地和上天的感恩,怀着对先祖敬仰,和对自己汗水的珍惜,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稻米神奇转化的灵感。糍粑,就是这样从传说中走来,结合了当地水土的芬芳,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了他们餐桌上,并形成了民俗。

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糍粑,是一种结合了阳刚血性和阴柔之美的食品。从稻谷变成白米,需要男人的力气和沉重的砻、笨重的石磨以及石碓木舂的持久博弈;从米浆磨化成各种形状和口味的糍粑,则需要女性的温柔、聪慧、宽容和韧性。所以,结合了阳刚血性和阴柔之美的糍粑,可以炸、煎、煮、蒸、烤,可以容纳荤腥油腻,更乐于接受花草树木的点缀。

辞年、祭灶、祭祖、拜年、接客、舞龙、偷青等角色才卸妆,又一个节日赶在龙抬头的前一天,如燕子一样掠过田亩地垄翩翩到来了——这就是糊鸟嘴节。

我的童年曾跟在奶奶身后用竹棍将糍粑穿好,插在菜园口和田埂上,任鸟类啄食,以求它们不吃谷种、菜种。但这既不是黄糍粑、油糍粑、糯米糍粑,也不是白糍粑、膏浆糍粑和粳米糍粑,而是茼花糍粑。

糊鸟嘴节在二月初一,是先祖流传下来的民间节日。起源有传说——古时有一位大财主,一日,见一美貌姑娘,欲强纳为妾。姑娘不从,自尽而亡。姑娘的恋人闻讯亦跳河溺死。后来他俩变成两只小鸟,招来大批鸟儿,啄食财主的庄稼,使大财主损失惨重。同时,他们也托梦给乡亲,说每逢二月初一要做茼花糍粑,用棍棒穿起,挂于自家田间为记,以免误食乡亲农作物。从此,就有了“粘鸟节”的风俗。

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茼花草其实是鼠曲草。二月时令,田间地头到处是它们顶着一朵绒毛般黄花的文文静静朴朴素素的样子。她全株白色绵毛,叶片小,形似菊,黄花如絮。采来茼花洗净,取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泡开后磨浆,再滤浆榨干成粉块;茼花草榨汁,将米粉块和草汁揉搓成粉团,上灶柴火蒸煮,待到香气弥漫时,便可出锅。出锅后,晾一晾,给它合适的时间歇口气,才能彰显它劲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

在糍粑这个大家族里,黄糍粑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其内涵,都彰显出其它糍粑所没有的霸气!

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让一定比例的粳米和糯米化身为具有“家人团圆、团结”“吉利高升“等象征意义的黄糍粑,需要碱水泡、磨浆、滤水压干到蒸熟、捣合、定型、晾干等七道工序。

先是用当年稻草焚化滤水得到碱水,再掺入新鲜竹子用火烤出的竹子汁液浸泡洗净的米,然后用石磨将被碱水泡黄的米磨成浆,之后滤水压干,使米浆成为湿粉块,随后掰碎粉块入铺着棕树叶的杉木甑中蒸,粉块蒸熟蒸融后,倒入石碓接受四五个手持酒盅粗细一米多长木棍的年轻后生抖、搅、挑、摔,等小伙子们把抖成糯、粘、精劲的糍粑团挑入簸箕上,女人们出场了。她们一边说笑,一边将糍粑团分割成团,再手蘸茶籽油趁热将糍粑搓成长条,最后晾干,成就了蕴含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可蒸、炒、煮、烤、炸、做火锅的黄糍粑。这黄糍粑里蕴藏着的乡土芳香,是传统的复制,也是心灵的回归。米的清新和淡淡的碱香,掠过心坎,飘过千山万水,让游子不远万里回到绵柔温暖的家!

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我自是不能年年回故乡过年,但每年正月都会收到叔叔婶婶和姑姑姑父寄来的黄糍粑。我会学着故乡的样子,化开碱水,将黄糍粑浸泡着,不舍得吃,想家了就看看糍粑,闻闻碱香。三叔去世那年寄来的黄糍粑,我更是把它收藏在冰箱长达一年之久,我知道,这糍粑里有我三叔用他最后的汗水种出的稻米,这糍粑上有我三叔留给我的最后的指纹!

父亲当年的启程、跋涉,使他成为了游子。他的匆匆脚步最终在准噶尔盆地停歇下来,并在那燃起灶火。随着灶火的燃起,那一直跟着他脚步前行的味道记忆和食物烹调方法,也如灶火熊熊燃烧起来。新疆的早先时候,少有粳米,更无糯米。后来这些米都有了,又没有石磨,没有米粉和米浆。但这不能阻止父亲对故乡糍粑的念想。他用北方的面粉按照故乡的做法,也做出过好几种糍粑,只是其形状和味道与故乡的相比大有差异。

如今,父亲已经魂归故里,我也少年熬成白发,新疆各类市场到处都有来自宁波和四川的糍粑,但在我的脑海中依然只有故乡味道。这熟悉而顽固的故乡味道,让我的思乡之情一年四季茂盛如故乡二月水田渠畔的茼花草!

糍粑的文化内涵(糍粑的特色)

作者简介:何先学,1964年生于湖南资兴,毕业于湖南师大,先后从事过井下采煤、电影放映、教书、报社采编和市政府秘书等职业,现退休。挚爱烹调,热爱摄影,但无任何成就。

本文来自冷凝弹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3644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