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八什么日子(七月在农历里面叫什么)

农历十月初一日,人们称为“送寒衣节”、“送暖衣节”。这一天,人们在先祖坟墓前烧纸、焚香、扫墓、祭奠亡灵,用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等亡者过冬御寒之物,在亡者坟墓前或十字路口焚烧。这一习俗,反映了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体现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崇敬和精神上的寄托。这一节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然而,在中国,“十月一”作为一个节日,绝非仅仅是“送寒衣”,在古代,这个日子,又称为“秦岁首”、“十月朔”、“十月朝”,有着更为极为丰富的含义和多种有趣的习俗。

“十月一”曾为大年初一。

在古代,夏朝以春一月为正月,以寅月为岁首;商朝以冬十二月为正月,以丑月为岁首;周朝以冬十一月为正,以子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正朔,易服色”,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颁行《颛顼历》,以十月为正月,以亥月为岁首一年之始。于是,十月初一便为大年初一,后世便把十月初一称之为“秦岁首”。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宣布实行“太初历”,以春一月(寅月)为正月,才结束了以十月初一为岁首的历史。

十月初一作为岁首、大年初一,虽然在历史上只有短短的117年时间,但对后世的社会生活却有着长期而重要的影响。

“十月一”曾为授衣日。

在古代,“授衣”之礼由来已久。《诗经?豳风》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初时,授衣之礼多在九月。后来,因为九月时节天气尚未寒冷,授衣之礼便推迟至十月。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十月)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其赐锦花色,依品从给赐。百官入朝起居,衣锦袄三日。”就是说,至晚到宋代时,“十月一”这一天,皇帝要给朝臣赐锦衣御寒。因此,人们遂将“十月一”称为“授衣日”。“送寒衣”,则是宋元之后才出现的,可能是由于人们因生者想到死者、由生者推及死者,应当也是由“授衣”而发展的习俗,

“十月一”曾为开炉日。

农历十月初一时节,天气渐渐寒冷。从这时起,人们便要准备过冬御寒的炉火,于是便要开炉、暖炉。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供暖日,不过古代开炉、暖炉更具仪式感。如北宋时,每年到了“十月一”,人们皆置酒作暧炉会,亲友相聚,生火开炉,围炉宴饮。有些地方,还有在“十月一”这一天亲友之间互赠炭火和酒肉、给新嫁女儿送火炉等习俗。

“十月一”曾有祀牛神的习俗。

民间相传,“十月一”方牛王神的生日。在有些地方,十日初一这一天,要举行祭祀牛神的仪式,被称之为“牛神诞辰”、“牛王会”等。据说,在贵州、四川等地,古时“乡农各寨,捐资举牛王大会。爆竹之声,各寨相应,极一时之喧闹。各家并出新糯米制饼(俗名巴巴),先取一团喂牛,一团挂牛角上,牵之至河畔饮水。俗传牛饮时于影中见角上之饼,格外喜悦,知人酬其劳也。”

“十月一”还曾为“苍蝇回里之日”。

据《东台时节之风俗》记载,在江苏东台,则有以“十月一”为“苍蝇回里之日”的习俗:“十月朔,俗称为苍蝇回里之日。是日东台无论贫富人家,咸有食红饭之举,红饭即用糯米与赤豆煮成。煮熟后,先盛一碗及水一杯置厨下,其意盖为苍蝇饯行也。口中喃喃说道:`明年再来'!祝毕,将红饭合家食之,戓馈亲友。”

本文来自很花心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548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