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单个好友聊天记录(恢复单个好友聊天记录免费)

作者:杨昊

电影《曾经相爱的我们》,从片名让人联想到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回忆的影片,然而从内容来看并非如此。影片通过多线平行叙事,展现了三个人物在北京奋斗、恋爱的故事,三条故事线在内容占比上类似,但在电影简介和海报上却仅仅只有Alan和梦婕的一条爱情线。本片不仅与“曾经”毫无关系,甚至在部分剧情设置上与“爱情”也扯不上关系,反复更名的操作更像混淆视听,却掩盖不掉混乱的叙事。

《曾经相爱的我们》:一场基于幻想的混乱“北漂”

“北漂”与“爱情”的结合是一种不容易出错的设置,一方面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另一方面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大”和“小”、“无情”和“温情”,这样的预设冲突更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本片同样设置了两条爱情线,一条故事线以遗憾结尾,一条故事线收获“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但无论是Alan和梦婕的“欢喜冤家”模式,还是阿志对小爱的“默默守护”模式,两条故事线的发展都相对刻板化,与其说这是爱情,更像是两场借爱情之名的尴尬表演。如第一条故事线中,Alan多次在已被删除好友的聊天框中发消息道歉,与其说这是深情,其实更像煽情。而在第二条故事线中,女主因男友与家庭决裂,她夜晚买醉,白天醒酒,仿佛这世界除了爱情就是酒醉,而这种毫无情感根基的情愫,并不能让观众对其中的故事的产生欣喜或是惋惜,反而留下的是一地尴尬。

“北漂”作为一种基于时代现实而出现的题材,以现实为根基,也以现实为养料。观众走进影院更期待收获一种带有真实洞察,能够在形色各异,却具有共通点的人物、故事中,获得一种被触动的情感慰藉。因此,“真实感”成为了“北漂”类型影视中极其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许多北漂题材的影视,展现的更像是一场浮光跃金的猎奇,借“北漂”之名,展示的却是灯红酒绿、没有代表性和深刻性的泛泛都市故事。

片中的三段故事都发生在酒吧之中,无论是分分合合的酒吧经理、还是追逐梦想的酒吧驻唱DJ,抑或是每夜都在同一个吧台座位买醉的女生。作品一方面想要展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繁华,又想要突出“北漂”群体的困顿与挣扎,因此在一种简单的加减乘除中,得出了“酒吧”这个意象。但事实上,这种片面粗暴的故事背景,是对“北漂”群体的刻板印象。换言之,这个故事可以在任何一个有酒吧的城市成立,似乎更名为《酒吧晚9朝5》也并无不妥。

“北漂”的经历更像是一种典型记忆,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在外打拼的影子。本片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现象,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误区:在一场场空中阁楼般的幻想中、在戏谑尴尬的剧情中,“北漂”不仅没有得到合理的展现,从一个边缘群体走向大众视野,从而收获应有的社会效应和关怀,相反却在一次次粗浅理解中继续失真,甚至是被污名化。的确,如果北漂群体的生活真的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那么普通观众又如何与之共情呢?

对于诸如北漂、沪漂,或是同类型题材作品如何从现实中汲取营养,成为持续被关注的焦点,这是时代发展抛出的问题,也是影视制作者应该展现的社会关怀。但对于此类话题,如何打破桎梏,拍出新意,归根到底只有一个答案——回到现实,凝结现实,而后超越现实。

(作者杨昊系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硕士)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本文来自季末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1754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