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报告

辽宁大学广播电影电视学院刘星,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同质化、简约化、缺乏美感等诸多问题。基于提升乡村旅游审美体验的研究目的,以审美角度为突破口,结合格诺斯波默“氛围美学”的相关理论,从“营造氛围”的角度出发,从形式、符号、民俗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乡村氛围之美。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U695.1 4【文献标识码】a【文号】1674-3520(2021)03-099-04

1986年,成都的“徐家大院”作为中国第一家农家乐正式开业,中国乡村旅游的序幕也拉开了。21世纪,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如今,乡村旅游已经从原来的住在农家乐、吃农家乐、在原生态中观光的单一发展模式,呈现出观光、休闲、体验、保健、娱乐、购物、度假多元化、一体化的新趋势。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综合体发展模式作为重大发展方向,以打造依托乡村自然景观、人文内涵等资源,以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为发展载体,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带动乡村经济、维护社会协调、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旅游产业。这不仅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同质化、简单化、过度商业化、缺乏美感等问题。大多数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印象仍然是缺乏品质、缺乏特色、审美体验差。旅游不仅是体验经济,更是视觉经济。旅游与审美密切相关,旅游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审美活动。面对乡村旅游审美体验的不足,本文以“审美角度”为突破口,致力于战略研究,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美学领域下进行乡村旅游审美体验提升研究,在生活美学转向下引入“氛围美学”概念,分析“氛围美学”对乡村旅游的适用性;最后,提出了“营造乡村氛围美”的对策。旨在提升乡村旅游的审美体验,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二.相关研究综述在乡村旅游和旅游体验的理论研究中,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内容涉及概念、范畴和体验内容。在概念上,埃里克科恩(1979)首先提出了旅游体验的相关概念。在其分类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发展角度对有经验的游客的行为进行了分类。最经典的是Wickens (2009),它根据游客的动机将游客分为五类。后来业内学者更深入到研究层面,考察游客的体验感。Smith W . L(2006)认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可以体现在填写问卷的态度上,是对相关旅游产品满意度的直观评价。理查兹和威尔逊(2006)指出,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不仅应该来自有形的符号,还应该来自无形的体验。Maksanova L B Z(2017)认为,乡村文化旅游企业正逐渐成为非农活动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黄W J等(2016)认为乡村旅游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可行方案,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是决定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乡村旅游资源不足,可以整合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近十年来,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体验旅游的本质、内涵与分类、发展策略、产品开发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价值水平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现有文献来看,以“乡村旅游审美体验”为主题的论文并不多。

孙洪波(2011)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体验方式和体验感知,总结出四种主要的体验方式:乡村风光观赏、民俗风情体验、地方名优产品种子采制、乡村服务提供;何(2017)以广西城阳八寨彝族乡村旅游为例,重点提升乡村旅游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知,构建城阳八寨文化旅游感知体系;陆等人(2019)以浙江省石壁湖村为例,以提升游客审美体验为目的,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刘庆红(2019)在乡村旅游审美文化研究中,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重点关注其审美构成、审美特征、审美价值和审美反思。综上所述,现有的乡村旅游审美体验研究成果较少,研究角度集中在旅游体验方式、体验感知等方面。大多是现象描述和案例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和研究体系。本文将引入“氛围美学”理论,从氛围美学的视角,提出提升乡村旅游审美体验的对策建议,丰富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乡村旅游在美的创造上的不足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游客)和审美客体(审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参与审美主体生活背景的多样性、乡村情怀的复杂性以及审美对象所蕴含的审美因素的丰富性,在同一审美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体验。乡村审美空间是“乡村美”的主要呈现方式,也是决定游客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乡村旅游审美空间建构和审美呈现的今天,

有许 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提升乡村旅游审美体验的关键 所在。 ( 一 ) 过度商业化,缺乏艺术感和美感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效益, 在景区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带有功利因素,为接纳更多游客 兴修大量柏油马路、服务建筑,娱乐设施,餐饮设施等, 这些项目置入乡村,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宁静和谐,旅游人 数的激增也使得乡村生活环境不堪重负。游客渴望看到的 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大多也被商业元素裹挟,而丧失了原 本质朴的乡村之美。另一方面,目前的乡村旅游的审美空 间构建上,也极为欠缺艺术感和美感。开发经营者们为了 盈利,往往更为重视具有经济效益的设施建设,势必会忽 视在艺术和美学层面对于景区空间的设计和构建,而这也 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审美体验。 ( 二 ) 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乡村旅游经常会陷入同质化的泥潭之中,早期“吃农 家,住农家”的农家乐模式火爆之后,全国各地争相模 仿。随后以农事采摘为代表的体验游,以及古村落改造模 式取得成功后,也迅速风靡全国。模仿热门的农村旅游经 营模式和景区构建,的确为经营者们赢得了短期效益,但 游客很快便会产生审美疲劳,景区的运营也会陷入瓶颈之 中。对于乡村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的开发是长 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但急于谋求经济利益的乡村旅游 经营者们,常常忽视对于“乡村特色”的挖掘,从而导致 了千篇一律的局面。 ( 三 ) 对乡村文化的浅显呈现和过度折损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本依托,以其独特新奇的文 化样态,内蕴深厚的历史人文作为主要吸引力。乡村旅游 在理论上应当对乡村文化的发掘、传播、交流起到积极的 促进作用,但在真正的乡村旅游中,乡村文化在呈现的过 程中往往会出现浅显呈现和过度折损的现象。 首先,乡村旅游多呈现乡村文化中更具形式性和观赏 性的文化样态,以供游客体验,例如节庆民俗,传统工艺 等。但因经济因素的过度参与,乡村文化逐步商品化,文 化内涵也被削弱曲解。当流传千年的乡村文化被物化为一 个个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喜庆物件,无形的文化被日趋 同质化的有形物件裹挟,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游客的挑 选,解读,这也是对于乡村文化的折损与破坏;其次,民 间歌舞,民俗典仪等作为乡村旅游表演的主要内容,也常 常为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而呈现出庸俗化、虚假化的倾 向。例如传统民间舞蹈变成暴露庸俗的“肚皮舞”,承载 着乡村文化厚重内涵的典礼仪式也被改头换面,成为博人 眼球的“噱头”,这些行为对乡村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和折损。 四、生活审美化转向下的“气氛美学” 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日 新月异的变化,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在审美与艺术领域,黑格尔之后直到今天,美学转向的一个趋势 便是沃尔夫冈·韦尔施所指明的现实审美化,亦即生活审 美化,美学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的“审美性” 已成为与“实用性”同等重要的属性。就是在这样一个生 活审美化转向的美学潮流中,格诺特·波默以现象学的方 法和原则为根基,立足于审美现实,提出了“气氛美学” 的概念[1]。 ( 一 ) 气氛的范畴 “气氛”本来是一个气象学用语,后泛用于日常生 活中,意指某处空间的氛围。波默将这一日常表达上升 到美学高度,并将“气氛”作为自己“新美学”的核心 概念。在波默这里,气氛是指人们进入某个空间后“染上 了情感色彩的宽与窄,是迎面袭来的流体”。气氛这一 美学概念,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意境,但二者又有不同, “意境”是一种更难达到的美学境界,而“气氛”却存在 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更类似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 韵”,它产生并流动于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之间,有独特 韵味[2]。 可从“气氛”的几个特性作进一步理解,首先,“气 氛”具有居间性。“气氛表达是存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一种独特的居间现象。”气氛的居间性强调气氛的生成 需要审美主体(人)和审美客体(物)相遇并发生作用; 其次,气氛具有整体性。气氛的整体性来源于气氛的不可 分割性,气氛作为一种居间产生的东西,无法被拆分为 单独要素被感受和认识。当人进入某个空间后,会被空 间产生的“整体气氛”感染,进而生成各式各样的情感体 验;最后,气氛是可制造的。波默认为气氛这一美学概念 的可适用性已经可以延伸到几乎所有的审美领域,建筑、 设计、舞台布景、音乐音响、艺术展览、电影电视、乃至 各类空间规划等等。波默提出气氛的可制造性,又指出气 氛制造与一般物制造的差异。它是通过条件的设定,以实 现气氛的显现。通过各种气氛营造元素的设计与规划,营 造出独特的气氛之美,进而为审美主体提供更佳的审美 体验。 ( 二 ) 作为理论基础的气氛美学 格诺特·波默所提出的“气氛美学”的概念,作为生 活美学的代表理论,与乡村旅游“美的营造”方面有极强 的契合性。 波默气氛美学概念的提出,始于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 反思。他明确指出气氛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现代工 业破坏的自然之美。在波默看来,自然审美是由人和自然 共同完成的,应该以尊重“自然之美”为基础,通过人的 审美活动,共建自然美。这也反映了当下人们对自然之美 的普遍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高度工业化、都市化的 生活中创造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希望能够体验和重温 原生态的、悠闲恬淡的自然生活。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了 现代社会的“乡村旅游热”现象。但人们渴求的是立足于 自然美基础上的乡村生活之美,而非过度加工化、商业 化、欠缺美感、千篇一律的乡村体验。因此,在保持乡村 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乡村气氛元素,构建独特的 乡村气氛之美,才是满足游客审美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整 体水平的关键。 五、乡村气氛之美构建路径 ( 一 ) 构建形式美——与乡土自然交融的艺术化 场景 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从而折射出人的 精神世界。广袤的乡村大地,有秀丽宜人的风景和千姿 百态的风土人情,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具有极大的发掘空 间,但目前的“乡村艺术”并未受到重视。在乡村旅游场 景中融入艺术,将艺术放归乡村自然田园之中,以乡土人 文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积极性,构建 与乡土交融的艺术化场景,进而以独有的艺术气氛打造出 乡村专属名片。 以乡村艺术实践的典范“越后妻有”为例,未开发之 前,提起“越后地区”,多数人仅能想到川端康成笔下的 “雪国”——恶劣的气候、传统的耕作方法、稀少且老龄 化严重的人口。但这一切在2000年开始发生了变化,日本 著名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以“用艺术改变乡村”为理念, 带头开展持续了20年的“大地艺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 艺术家把他们的艺术作品放置在乡村的村庄、田野、湖泊 和山脉中。这些融合了乡村文化、艺术创新与科技手段于 一体的艺术作品,将乡村与艺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 当地乡民与外来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乡土交融的艺术 化场景,为人们提供了探讨城市与乡村,艺术与乡俗的新 视野。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最值得提倡的一点在于,它 强调乡村是绝对的主角。提倡艺术家要创作出与当地村 民、乡土相结合的作品。以艺术家伊利亚和艾米利亚·卡 巴科夫的作品《梯田》为例,他们在一片梯田中塑造了一 系列彩色农民雕像,以农民耕作劳动为主题,呈现农民从 犁田、播种到收割、贩卖的劳作场景。这一系列艺术形象 如同一首质朴动人的诗歌,歌咏农民的辛勤付出。在“越 后妻有”,艺术只作为方式和手段,乡民的生活生产才是 创作的核心[3]。 ( 二 ) 构建符号美——与乡村产业共融的独特性场景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 对于乡村特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足,欠缺鲜明的旅游主 题,同时也缺乏乡村特色产业。但“独特性”是乡村旅游 摆脱同质化,提升吸引力的重中之重。以鲜明的旅游主 题、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知名的文化符号为基本要素,构建 出与乡村产业共融的独特性场景,营造与众不同的乡村气 氛,以场景IP带动文化产业IP的发展,才是全方面吸引游 客,提升游客审美体验的快速之道。 以浙江省松阳县平田村通过改造传统村落建筑,打造 特色民宿品牌的“云上平田模式”为例。平田村是一个传 统村落,2014年起村民集资租下村子里的闲置房与危房进 行修缮,改造成民宿,实施“云上平田”项目。后由县镇 府统筹邀请知名设计团队为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力图打造 全方位的“乡村慢生活体验区”。 项目开展以来,设计师们在保护村庄原有的建筑 特色风貌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 代都市文化巧妙交融,创造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 “木香草堂”民宿,农耕博物馆,手工作坊,“爷爷 家”青年旅舍等。这些精品民宿、博物馆也成为了当 地乡村文化独特的符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 村慢生活,“云上平田”也成为了国内知名的乡村 旅游IP[4]。 ( 三 ) 构建民俗美——与乡村文化共融的体验式 场景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 富的民俗资源,相较于城市文明的迅速更迭,民俗资源 在乡村得到更好的延续。从衣食住行到生产经营,从节 庆时令到婚丧嫁娶,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赋予了乡村独特 的气氛与美感。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所在,立足 于当地乡土民俗特色,将民俗资源重新筛选、整合,选取 契合当下游客对于“乡土风情、开阔视野、沉浸其中、丰 富精神”等体验要求的民俗文化,打造当地独特的民俗品 牌。构建与乡土文化共融的体验式场景,以营造乡村民俗 气氛。 以“民俗旅游体验村”的代表陕西省袁家村为例,袁 家村以“关中地区乡村民俗风情”为旅游主题,对原有的 乡村建筑进行改造,以复原明清时期的民间作坊和商业街 道,建成一系列极具关中特色的古茶楼、面坊、醋坊等古 建筑群。从建筑的整体外观到细节的雕刻艺术,都极为考 究,力求营造关中民居气氛。相较于其它千篇一律的民俗 旅游区,袁家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关中印象体验地”的打 造。袁家村极为看重游客的互动和体验需求,打造出观光 采摘园、农耕体验园、手工艺作坊体验区、美食制造区、 娱乐休闲区等一系列“体验”为主的场所。 以手工艺作坊体验区为例,从粗布制作、年画拓印到 各类文创产品,游客都可以在手工艺人的教导下动手制 作。袁家村种类齐全的民俗体验区,满足了游客不同的体 验需求,让游客切身体会到关中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5]。 六、结 语 乡村作为独特的场域空间,本身便具有“气氛”,但 如何以艺术,创新,科技,营销等手段去构建以乡村本土 文化为根基,集形式美、符号美、民俗美于一体,契合游 客审美需求的“乡村气氛之美”,才是提升乡村旅游审美 体验的关键。构建乡村气氛之美,打造独特的乡村名片, 既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也焕活了乡村经济,给乡村旅游 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崔欣欣.当代美学的感性复归——以格诺特·波默 的“气氛美学”为例[J].文艺评论,2019(03):28-34.

[2] 贾红雨.感性学—美学传统的当代形态——格诺 特·波默“气氛美学”研究[J].文艺研究,2018(01):17-26.

[3] 松田直则.公共艺术在振兴偏远乡村所发挥的作用: 以越后妻有和碧山为例[J].公共艺术,2018(05):53-63.

[4] 李伟红,鲁可荣.融合、共享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发 展的“松阳经验”及启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9,41(06):54-60.

[5] 张莹.消费符号与空间:陕西袁家村民俗文化的美学 体验[D].西北大学,2018.

本文来自胡巴网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85.com/259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